梅丽莎家里有两个孩子,4岁的姐姐和1岁的妹妹。姐姐汉娜常常会大发脾气乱扔东西,或者在争抢玩具时咬人。有一次汉娜故意把妹妹推倒了,还狠狠地在妹妹的手臂上咬了一口,妹妹痛得哇哇大哭。
这时候,梅丽莎闻讯从厨房出来,看到汉娜咬了妹妹,二话没说把她抱起来,放到卫生间,说:“你需要冷静一下!”然后梅丽莎拿出一个计时器,调到四分钟,放在卫生间门边,接着转身回厨房继续忙碌。
汉娜坐在卫生间的小椅子上,低声抽泣着。四分钟后,计时器响了,汉娜也不再哭了。这时候梅丽莎走过来,问:“你知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汉娜点点头说:“我不应该咬妹妹。”“很高兴你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梅丽莎抱起汉娜和她认真地聊了聊,并亲吻她。汉娜从卫生间出来,不仅欢天喜地地跟妹妹玩起来,还有意识地保护起妹妹来。
梅丽莎在汉娜咬哭妹妹之后,没有对汉娜发火,仅仅只是一句“你需要冷静一下”,事情就得到了完美的解决。梅丽莎采用的方法就是“计时隔离”(Time-Out),和中国古代的“面壁思过”(或者说“关禁闭”)非常类似,就是将出现问题行为的孩子暂时关闭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待几分钟。
为什么“Time-Out”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呢?美国著名教育学家简·尼尔森在他那本畅销了四百多万册的《正面管教》一书中写道:
计时隔离,是一种能够快速帮助孩子(和父母)平静下来,并一起解决问题的极其有效的方式。因为,现实中当我们心烦气躁时,我们就无法运用自己大脑中负责理性和平静的那一部分,所以,一种积极的——非惩罚性的——“暂停和隔离”可以对每个人都有帮助。
当孩子犯错,如果用肢体暴力或者冷暴力去惩罚孩子时,“惩罚”会使孩子为他做过的事情遭受精神和身体上的双重痛苦。而且,实际上也并不会鼓励他有好的情绪为他将来的行为做出好的决定。但如果用“Time-Out”,让孩子和你冷静下来,在冷静中接通大脑里的理性部分,这样的方式就是积极的。因为,当孩子感觉到鼓励和爱时,他就会学着自我控制,基于责任感做出积极的决定。
“计时隔离”是美国父母常用的一种惩罚方式,它会使孩子暂时不再得到他人的注意,更无法得到想要的东西。因为没有暴力,并且实用有效易操作而备受推崇。当然,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父母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计时隔离”适用于3—12岁儿童的不良行为矫正
3岁前的孩子由于心智尚未成熟,理解能力有限,这种方法容易使小宝宝造成误导,以为父母不爱自己了,给孩子造成心灵创伤;12岁后的孩子进入叛逆期,有很强的自主意识,需要理解、民主和尊重,这种方法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引致孩子的反感和强烈抵触。
“计时隔离”主要适用于孩子出现破坏性的问题行为,比如发脾气、摔东西、打架、骂人、抢东西等。对于一些轻微的问题行为,比如没有收拾玩具,没有按时写完作业等,则不适宜采用这种方法。
二、隔离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
“计时隔离”的时间应依据孩子的年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时间。通常,3岁以上的宝宝,以三分钟左右为宜,每大1岁增加一分钟,上限是十分钟。最好用计时器,把它放在孩子可以看到或听到但拿不到的地方。时间一到,即使孩子不认错,也应该结束,再想其他教育方法。
三、隔离地点的选择大有学问
选择隔离的地方要既安全又无聊,比如卫生间。传统意义上的“小黑屋”绝对不可以,因为会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不利于他们冷静下来。一般情况下,安静枯燥的角落比较适合,只放一张孩子可以坐的小凳子,其他什么都没有。
四、“计时隔离”期间父母的心态语气要平和
让孩子“计时隔离”期间,父母不要带任何的负面情绪,不能责骂殴打,更不能大叫大嚷,否则孩子会错认为大吼大叫才是父母采取的主要惩罚手段。父母可以用简单的语言平静地告诉孩子要被隔离,比如,“你刚才动手打了奶奶,现在到隔离间去,三分钟后再出来”。但一定不要否定孩子,给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你对奶奶大吼大叫,你真是个不礼貌的孩子”。这种糟糕的说法不仅会让“计时隔离”失去教育效果,还会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感。
隔离结束,孩子冷静下来之后,父母需要蹲下来跟其讲道理,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错误,并且说出正确的解决方法。父母和孩子的情绪都稳定之后,沟通起来就容易多了。如果孩子能主动认错,父母也别忘给予一定的口头表扬,或者一个拥抱,并告诉孩子“我依然爱你”。让孩子真实地感受到,虽然父母对自己刚才的行为不满意,但是父母对我的爱,永远没有因此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