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的语言中,请去除“你”字

一个5岁的小男孩想喝牛奶,但他的母亲在卫生间洗衣服,于是他决定自己去厨房的冰箱里拿。冰箱太高了,小男孩根本够不着,他搬来一把椅子,踩在上面,左手扶墙,伸出右手去拿大瓶子的牛奶,却没有拿稳,手一松,整瓶牛奶都打翻在地上。牛奶淌了一地,几乎整个厨房的地面上都是。他的母亲闻声而来。

然而,他的母亲并没有发火,没有说教,更没有惩罚他。她说:“好漂亮的牛奶海洋啊!我从来都没有见过,真有意思啊!”小男孩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地了。

“反正已经洒在地上了,在我们收拾干净之前,你想玩一会儿吗?我想!玩牛奶说不定也是很有意思的。”小男孩兴致勃勃地玩起了牛奶。

几分钟过后,他的母亲说:“牛奶洒了,需要收拾干净。现在,我这儿有海绵、抹布和拖把,你想用什么?”这个小男孩选择了海绵。他们一起将地上的牛奶收拾得干干净净。

接着,他的母亲又说:“刚才你拿牛奶瓶没拿住,这说明你还没有学会如何用一双小手拿一只大奶瓶。现在,我们到院子里去,在一个瓶子里装满水,看看你能不能发现一个很好的搬运方法,使瓶子不会掉落到地上。”

这个小男孩通过反复实践,知道要用双手握住靠瓶口的地方,这样瓶子在搬运过程中就不会掉下来。

这是多么生动而又内容丰富的一课啊!

这是科学家斯蒂芬·格伦小时候的故事,他在医学领域的多个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这位著名的科学家后来回忆说,正是从那个时候起,他明白了无须害怕犯错误。犯错,只是说明你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错误往往是学习新知识的开始。

孩子犯错是常事,家长如何对待特别重要。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处于情感受挫的状态,如果家长再施以情绪化的处理方式,火冒三丈,厉声指责,就会让孩子失去犯错的勇气,同时失去成长的机会。

庆幸的是,例子中斯蒂芬·格伦的母亲并没有这么做,她先是站在格伦的角度去体谅他,给予他情感上的支持,“好漂亮的牛奶海洋啊!”“在我们收拾干净之前,你想玩一会儿吗?”让他“爬出”这份受挫情感。等到格伦的情感平复了,母亲才平静地描述出问题,陪他一起收拾,教会他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学会担当。最后母亲又教他怎么做就不会再次出错,从而吸取教训,下次规避。

这样一来,孩子以后做事就不会畏首畏尾,害怕出错,会充满信心和勇气去不断尝试。尽管有时还是会出错,但他都学习用“心平气和”的心来看待,并勇敢地“自我承担”所做的一切。

当孩子犯错后,如果父母不是单纯地指责和埋怨孩子“做了什么”,而是使用描述性的语言,描述自己所看到的问题,就可以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该做什么”上。

需要强调一点的是,父母在使用描述性的语言时,也要注意措辞上的小细节。如果上面例子中把妈妈的话“牛奶洒了,需要收拾干净”换成“你把牛奶洒了,需要收拾干净”,仔细感受会发现,加上“你”字之后,会让孩子觉得被埋怨,容易诱导出他的抵触情绪。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都是在错误中、挫折中、失败中坚强和成长起来的,所以家长千万不要因为自己处理不当而让孩子在拥有最多可能性的年纪,因不敢犯错而原地踏步,最终在平淡与平庸中度过一生。

我们可能不是天才,但可能是天才的父母。“让孩子失去犯错的勇气,是最失败的教育。”忘了在哪里看到的这句话,感觉真的很有道理,送给每一位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