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结果”说话

一个孩子不爱惜家里的东西,这天又把椅子弄坏了。爸爸毫不留情地让他连续几天站着吃饭,让他体验体验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劳累之苦。

一个孩子很任性,动不动就摔东西来表示自己的“抗议”。一天,因为妈妈没给他买他想要吃的蛋糕,就把一件新玩具摔坏了,把一本书撕烂了。妈妈更是“强硬”,马上宣布一个月之内不再给他买新玩具和书,若他没有改正的行为,则继续延长时间。

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儿童所受到的惩罚,只应是他的过失所招来的自然后果。”这就是卢梭的“自然惩罚法则”,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自然惩罚法则的含义是:当孩子在行为上犯了错误时,父母不应对孩子进行过多的指责,而应该让孩子自己承担错误直接造成的后果,给孩子以心理惩罚,使孩子在承受后果的同时感受心情的不愉快甚至是痛苦,从而让孩子自我反省,吸取教训,改正错误。

这天,威特夫人和女儿约好晚上一起去看电影。下午的时候,女儿同学打电话过来约女儿一起逛街,威特夫人同意了,她告诉女儿必须在晚上6点之前回来。女儿痛快地答应了。可是,女儿迟到了二十分钟才到家。

威特夫人并没有说什么,只是让女儿看了一下手表。女儿知道自己不对,低着头道歉:“我错了。”

威特夫人没有发火,只是告诉她:“今天看不成电影了,因为时间来不及了。”还配上了一句,“这真遗憾!”

女儿很难过没有看上心仪已久的电影,但深深地记住了这个教训,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失言过。

对于女儿不守时的毛病,威特夫人没有长篇大论,只用耐心和等待让女儿明白:如果遵守约定,就不会错过一部好电影。高情商父母,话都不多,等结果,用事实告诉孩子犯错的成本。

“自然惩罚法则”的另一种方法是:给机会去试试。如果孩子一定要穿那套好看但太单薄的衣裙,或适合宴会穿的硬底皮鞋,就让她穿。结果必然是“太冷了”“鞋太滑太硬不能在操场上跑,追不上同学”。总之是让孩子“自作自受”。

马克思说:“人类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孩子摔跤,而不让孩子学走路,那不是爱,是剥夺。当孩子拒绝我们的帮助,那么我们就少说话,给他个机会,让他自己试试看,犯错也没有关系,总会有收获,不是吗?

卡尔一家要去山上野营,临行前爸爸妈妈和卡尔定好了“纪律”:这次活动为期两天,需要在山上度过一个晚上,参加者需要自带相关用品,不得互相借用。

定好规矩后,一家人开始分头收拾自己的营地生活用品。卡尔拒绝了妈妈的帮助,并很自豪地告诉妈妈:“我能够照顾自己的。”

妈妈没有再坚持。出发前,妈妈检查了卡尔的行李,发现他没有带足够保暖的衣服,也没有带手电筒,这是野营时必须要带的东西。但是妈妈并没有多说什么,她想,应该让卡尔亲身体验一下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会对以后的生活有益处。

爬山、蹚河……经过一下午的跋涉,一家人终于到达了山顶。望着正在下落的太阳,每个人都很有成就感。然而,问题很快就来了,太阳下山了,天越来越黑,气温也开始下降。由于没有带足够的衣服,卡尔冻得瑟瑟发抖。因为有约在先,卡尔不得不咬牙忍受着,不能向爸爸妈妈求助。

看到冻得可怜兮兮的卡尔,爸爸妈妈很心疼,但是他们决定不帮忙,好让卡尔从自己的错误中懂得今后该怎么做。

更严重的问题还在后面。由于没有带手电筒,卡尔根本没办法在漆黑的山顶看清楚路况,为此,被山上的草丛、矮树划伤了胳膊和腿。

这次的野营,卡尔搞得很狼狈,怏怏地回到家里,妈妈问:“这次玩得不开心是因为什么呢?”

“我以为那里的天气会和这里一样,所以只带了平常穿的衣服,没有想到山里会那么冷!下次再去,我就知道该如何去做了。”

“那如果下次去的是佛罗里达,你也带同样的衣服吗?”妈妈试探着问道。

“不会的,佛罗里达很热,我会带凉快一点的衣服。”

“对了,你应该先了解一下当地的天气情况,再做决定。那手电筒呢?”

“我想到了要带手电筒,可一忙,最后给忘了。我想,下次野营时我应该像爸爸妈妈一样,先列一个单子,这样就不会忘记东西了。”

有时候用事实说话,胜过千言万语。一问一答中,妈妈已经帮助卡尔总结了这次活动的经验教训。经验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很重要的,别提醒孩子,让孩子在体验中尝到自然惩罚的后果,你的孩子就会成长进步得更快。

托尔斯泰说过:“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关键是如何教育。”如果你觉得孩子越来越“叛逆”,听不进你“金玉良言式”的大道理,那么不妨闭嘴等待,让孩子去“自讨苦吃”,自己承受错误的代价,并因此得到教训。请相信我,这将比比喋喋不休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