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自然万象,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真理:只有自由的土壤才能培养出天地间的强者。为了自由,狼宁愿去搏杀,在险象环生的环境中生活。也正是因为这样,狼才成了动物中的强者。同样的道理,如果父母想把孩子培养成为生活中的强者,就应该多给他们一些自由的空间,而不应该随便插手他们可以独立解决的生活中或者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父母不要过度干涉孩子的自由,如果他们需要,自然会主动求助的。在孩子不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父母主动去干涉孩子的事务,虽说是出于善意,也可能给孩子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11岁的海伦是一家夏令营的辅导员助手。她为人既公正又热情,而且待人细致周到。对于海伦的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海伦的妈妈向来都很放心。
不过,有一天,妈妈忽然接到了海伦的电话。说了几句话之后,妈妈明显地感觉到海伦的情绪有些低落。
“亲爱的,你不高兴吗?”妈妈问道。
“妈妈,之前的辅导员走了,新来的辅导员很粗鲁,对待我们的工作很苛刻。”
“她对你也很粗鲁吗?”
“今天早上,我召集队员集合的时间有些晚,她竟然当着全队人的面,将我训斥一番,我觉得很没面子。”
海伦说到这里,在电话中忍不住哭了。妈妈特别难过:“她这样做不对,我现在马上给你们学校的领导打电话,我要提意见。或者我们干脆辞掉这份工作,回家来吧。”
妈妈心疼女儿,这无可厚非。但是,海伦的妈妈在海伦面前直接批评辅导员,会让海伦更加认为自己是委屈的。辅导员在她心中的形象会进一步恶化,更加不利于她们今后的工作开展。其实,海伦本身有工作失误的地方,但妈妈这样偏袒的话会让海伦无法发现自己的错误,不利于海伦的成长。
孩子和周围人的关系如何,最终需要孩子自己去面对和处理。如果家长介入其中,就会剥夺孩子处理问题的权利,让孩子失去一次成长的机会。当然,这不是说在孩子遇到事情的时候,父母就要不管不顾,而是说父母不能过多地干涉。父母要做的就是,稍稍地引导一下孩子,把最重要的一步留给孩子来决定。
如果海伦的妈妈换一种说法,事情的结果会不会更好呢?比如,妈妈说:“亲爱的,我能理解你。你现在一定很难过,但愿同妈妈谈一谈能让你心里舒服一些。”接下来,妈妈要做的就是帮助海伦分析整个事件的全过程,让海伦能意识到自己在工作中的失职。“辅导员老师估计是比较粗鲁,不过我觉得,学会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相处,也是你参加这项服务的目的之一。如果你能想办法与辅导员的关系处得融洽一些,那么对你今后的工作是很有帮助的,你觉得呢?”这样的话说出来,就会转变海伦先前的抱怨情绪,给她留下思考和发展的空间。
16岁的菲尔跟着老师参加周末的滑雪旅行,到达车站后他才发现自己忘了带父母的同意书。老师拒绝没有父母同意书的菲尔参加。于是,菲尔不得不回家去取。当他回到家时,对妈妈说:“妈妈,如果你不开车送我去佛蒙特,你就会损失你付的100美元。”
“菲尔,”妈妈说,“我知道你很想去,我也希望能帮你,但是你知道的,让我开车送你去是不可能的。”
“我该怎么办?”菲尔嘀咕道。
“有没有想过乘公共汽车去?”妈妈建议说。
“不,因为我必须要换乘好多趟车。”菲尔回答。
“我明白了,你已经决定不乘公共汽车。”妈妈平静地说道。
菲尔接着又嘟囔了几分钟,然后就离开了房间。当他回来时,他说他已经找到一辆公共汽车可以直接到达山区,无须转车。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滴自己的血,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老子,不算是好汉。”这句话诙谐地道出一条人生的至理名言:独立对于男孩子来说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在上面的例子中,妈妈帮助菲尔把情绪转到解决问题上来。结果,菲尔没有把时间浪费在责备和自责上,而是积极寻找解决难题的办法。事情的顺利解决也使他觉得自己是一个能干的、负责任的人。
这个社会是很现实的,家长应当允许孩子有机会接触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学会如何来应付它们,而不是将他们与现实隔离开来。所以,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状况时,家长要引导他们,而不是干涉他们,这样才能够使孩子获得充分的成长,而不是被社会现实隔离。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为生活中的强者,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在人生的风雨中独当一面。可是,如果父母不给孩子经历风雨的机会,不给孩子独立面对社会的自由,那孩子如何成长呢?
爱孩子,不是要成为他们的护身符、保护伞,而应该通过培养和引导,让他们成为独立、坚强的男子汉!爱孩子,就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自由。放手,让孩子自由地飞翔,才是真正的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