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读书越多越孤独?可能只是你的一厢情愿

我见过一些所谓的文艺青年,读的书越多,越自闭,越不愿意和人沟通。一旦与人交流起来,话语反倒显得“弱智”。

这些人对于自己的这种状态,美其名曰:“读书越多越孤独。”言下之意就是:我懂得太多了,我境界太高了,不稀罕理你们这些凡夫俗子。

对于这部分人,我想说:“醒醒吧,如果你再这么自闭下去,懂的会越来越少。”

曾经有个朋友对我说:“我年轻的时候读了一些书,觉得自己学识渊博、境界很高,我说什么别人都理解不了,所以,越来越不愿意和别人沟通——嫌和他们说话累。

“但是,最后我发现,这一切都是错觉。这世界上比我知识渊博的人,大有人在;比我境界高的人,也数不胜数,而且,这些人就在我身边。很多平日里看起来非常平凡、不太起眼的人,如果你和他们聊得多了、聊得深了,会发现,他们其实很有内涵、很有见识。”

这位朋友说出了一个真理,那就是:在沟通中,人可以发现更真实的他人,以及更真实的自我,并从中汲取益处。

我始终坚持一个观念,那就是:从书上学到的知识,如果你不能把它们很好地表述出来,传达给别人,那么,你肯定不具备实际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明朝哲学家王阳明说:“知行合一。”要在行动中实践从书上学到的知识,不然,书上的知识始终是死的,而行动的第一步,就是把知识表达出来。

其实,多读了几本书并不算什么,你从书本上学到的大部分知识,其他人在生活中同样能学会,而且还能掌握得更加牢固。所以,因为读书而放弃与他人沟通,其实是非常愚蠢的事情。

很多公司有一种职位叫“产品经理”,这种职位的职能是挖掘顾客的需求,然后传达给技术部门加以实现。所以,这需要两个方面的技能:第一,要能够敏锐地挖掘顾客的需求;第二,对技术要有一些了解。否则,就会提出技术人员无法实现的需求。

这两方面的技能,可以说跨度很大,互不相关。一般来说,做市场的人没学过技术,搞技术的人又不太懂市场,所以,产品经理这个职位还是比较难胜任的。

我认识两个产品经理,其中一个是张天。这个人很有钻研精神,他为了搞懂“技术”,自己苦心研究相关知识,下了不少功夫,也算对技术有了一些了解。

按道理说,懂的技术越多,越容易干好产品经理这个工作,但是,张天却干得一般。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非常懂技术了,所以在和技术人员沟通的时候,往往会说:“这你都做不到?”“这个技术现在明明已经非常成熟了,你和我说难度很大,是什么意思?”

张天总是觉得自己懂技术,而技术人员所强调的困难是子虚乌有的。

但事实呢,他虽然懂,不过却离具体的实际应用还差得有点远。也正因为他懂得一些技术,所以经常提出一些更加难以实现的要求。久而久之,技术人员对他意见很大,他们相互之间的沟通越来越成问题,他的工作自然很难做好了。

而另一位产品经理胡然,对技术懂得比较少,但是他这个人善于沟通,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全靠“刷脸”。

胡然进入一家新公司后,用了两周时间就把公司各部门的三十多个人都认识了,其中有各个部门的领导,关键业务岗位的员工。他自己没事儿干的时候,就找这些人请教问题。

这么一来,首先,他摸清了各部门的职责、业务范围和业务流程,也知道了在做事的时候找到谁才能够快速地解决问题。

其次,他在沟通中也掌握了一些实用技术,并且逐渐知道了技术人员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擅长做什么、最怕做什么。

因此,没过多久,胡然就成了一名非常优秀的产品经理。

拿这两个案例对比一下:张天虽然有学习和钻研精神,却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胡然虽然在专业上有所欠缺,但由于他善于沟通,反而弥补了自身的不足。

由此可见,沟通的重要性有多大。

当然,我并不是说,一个人可以不学习,只要善于沟通就能解决问题。

我想要表达的观点是:只有在沟通中,一个人才能验证自己所学的知识是否具备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尤其是在某些非常专业的领域,作为外行,与其闭门造车,不如多向内行请教几次,这样才有效得多。

关于专业领域的沟通,我们要知道这样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绝大多数专业能力的积累,绝不是靠你一个人埋头苦学就能有好结果——只有不断进行与之相关的社交活动,才能让自己的专业进步得更快。各种行业协会的出现,各种科研机构的成立,就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件事情:专业技能最终要能够造福于他人,这才有实际意义。而社交能力在很多时候都决定了,你能在多大程度上用自身的专业技能来造福于人。

第三件事情:对于很多职业来说,社交能力本身就是你需要掌握的专业能力。

在这里,我用苹果公司的乔布斯来举例。乔布斯领导的苹果公司,无疑是一家技术强、专业精的公司,他们开创了许多智能手机应用的先河,让人们享受到了科技的乐趣。

苹果公司之所以成功,不仅是因为他们在专业技术上领先于人,也是因为乔布斯这个人有着无与伦比的沟通能力:他能在沟通中了解技术应用的可行性,也能将自己的技术通过沟通让他人所接受。

假如,乔布斯像我们之前所说的那种“文艺青年”一样,在心里默默地觉得:只有我的产品才是最好的,但跟你们这些普通用户根本就说不明白,你们别管那么多,只要买就行了!

那么,会有那么多人来买吗?恐怕不会。

所以,一个人在自己有所不足的时候,要和人沟通——在沟通中找到不足,从而弥补不足。一个人可以为他人造福的时候,也需要沟通,因为沟通本身就是造福别人的一个途径。

比如说,一个程序员非常厉害,懂得很多语言,会编很高深的代码。但是他应该意识到,编程只是为用户提供好产品的一种技能和手段,而用户具体需要什么样的好产品,他还得深入到实际生活中去了解用户的需求。

假如这个程序员说:“我不想和用户打交道,那样太烦人,我就想做一个这方面的研究专家。”那么,他研究出来的成果,是不是也必须和其他程序员交流、沟通呢?所以,你看,当你有了知识,你想用自己的知识去做点事情的时候,不会沟通也是不行的。

话说了这么多,听起来好像有点“批判”那些知识丰富却不善沟通的人的意思,其实不是这样的——我只是想给这部分人提供一种新的思路,让他们去发挥自己的优势罢了。

回到本书的主题“会说话就是情商高”上——其实,知识渊博的人,在这个领域有着天然的优势:

首先,阅历的优势:一个人的情商是否能吸引别人,自身阅历是非常重要的。

这阅历不仅包含亲身经历,也包含从书本中得来的经验和教训。所以,知识渊博的人往往阅历也很广泛,这是他们的第一个优势。

其次,具有形成良好沟通能力的基础。

我们常说,那些会讲笑话、会说故事的人,沟通能力强,为什么?因为,这两种方法是能给别人“提供价值”的手段。当然,这两种方法主要提供的是娱乐价值。

而一个知识丰富的人,可以给别人提供专业价值。你不需要会讲笑话,也不需要会讲故事——只要你能通过一般描述,让人懂得他之前不懂的一些知识,了解他之前不了解的一些真相,这就等于是给别人提供了价值。所以,这样的沟通是每个人都需要的。

最后,知识渊博的人很容易在沟通中占据主导地位。

相信各位读者在日常生活中,会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一群人在一起聊天,不管这群人中有多么会讲故事的人、多么善于带动气氛的人、多么幽默的人,而最后真正能掌握沟通主导权的人,一定是知识最渊博、最能帮助其他人开拓眼界、解决实际问题的那个人。

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也很能说明本书一贯坚持的一个观点,那就是:即便是在漫无目的的聊天中,人们对有用信息的需求,也远远超过了对娱乐的需求——你的谈资越有用,你就越能在聊天中占据主导地位;别人的谈资越实用,你就越能从聊天中得到益处。

所以,我常说“闲谈不闲”,其实就是希望读者朋友能拥有在日常沟通中获取有用信息、传达有用信息的意识。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面对面聊天时爆出来的信息,其实可靠性和实用性往往都很高,所以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