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不是圆滑,而是可以接受不同意见

“你这人真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当有人受到这样的评价时,通常是不会感到高兴的。因为,这句话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用来形容那些油嘴滑舌、虚伪世故的人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碰见人说“人话”,碰见鬼说“鬼话”,有什么不对呢?

人与鬼是不同的生物类型,当你与不同类型的人进行沟通时,难道不该调整自己的方式,用对方更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沟通吗?试想一下,如果你遇到一个只会说英语的外国人,却坚持用普通话跟他沟通,他能听懂吗?

面对不同的对象,本就该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交流,这不是虚伪,而是一种变通——当你面对的是个小孩子时,你可以摸摸他的头,笑着对他说:“小家伙真可爱!”可你面对一个老人的时候,总不能也这么干吧!

我们一直都在说圆滑处世这件事。

从字面意思来看,所谓“圆滑”,就是形容人在为人处世的各个方面都做得很周到的意思。单从意思上来看,这个词显然不是什么贬义词,相反,还带有些许夸赞的色彩。

但现在一提到圆滑,味儿就已经变了——在不少人心里,所谓圆滑,与虚伪、世故等贬义词都是被归为一类的。尤其是那些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心中一片赤诚,你若是去教导他“圆滑”,恐怕只会收到“鄙夷”“蔑视”的回应。

既如此,我们今天就不谈“圆滑”二字,毕竟这个词的感情色彩已经越来越变味了。我们换个方式来说——在交谈中,你可以接受与你有不同意见的人吗?在现实生活中,大概有很多人都不喜欢和老师、长辈交谈,有人将此归结为“代沟”或者“叛逆”等原因。

实际上,与老师、长辈的交谈,很多时候根本算不得交谈,反倒像一场演讲,而演讲的主角,显然不是老师就是长辈;但作为学生或晚辈的你,往往是没有发言权的——这种变了味的交谈,无疑会成为一种煎熬。

而与同龄人交谈,或者说,同辈人在一块儿聊天就不同了:若交谈变了味,大可甩袖离开,反正大家身份对等,也不存在忤逆的压力。

当然了,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相信也总会遇着几个谈得来的长辈,或喜欢与之相处、交谈的老师。通常来说,能够博得晚辈或学生喜欢的师长,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没架子。

没架子不是说这个人脾气好,或者没有威严,而是指这个人能够以平等的身份来和你交谈,不会“端着”。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在这个人面前是有发言权的:你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你表达的意见,对方也会认真对待、思考。

你可以认真回想一下,是不是这么回事儿。

交谈这事,就像下棋,你走一步,下一步就该我走——要是光你走,我只能看着,那下棋还有什么意思呢?你把自己当成了演讲的主角,也得问问对方愿不愿意听这场演讲啊!

有一阵子,我上中学的侄子,因为早恋问题家长被请去谈话了。于是,接下来全家人开始轮流和他沟通,主题不外乎就是“早恋会影响学习”“早恋会带来什么危害”这一类话。

到我“受命”和他谈话的时候,我发现,他对于这场谈话,心理上是非常抵触的——不管我说什么,他都是既不反驳,也不同意。

而当我询问他的想法,让他表达自己的意见时,他也只闷闷地说了一句:“我没什么意见,你们都得出结论了,还问我的意见做什么?”

暂且不说早恋这件事是对是错,事实上,这也不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但我侄子所说的那句话,却一直让我记忆犹新。

确实,当一件事情你自己已经有了定论之后,还有询问他人意见的必要吗?就好像一场棋局,明明已经有了结果,再去循着棋路走一遍,又有什么乐趣?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交谈之所以不欢而散,也往往正是因为这一点。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和你聊到离婚问题,对方摆出“不管你说什么,不管你怎么想,总之我心里认定离婚就是错的”的态度,你还会有和他继续交谈下去的兴趣吗?

面对这种情况,不管你的意见和他是否相同,恐怕都没兴趣再在这个话题上纠缠下去了吧——毕竟,一件结局已定的事情,还有什么可争论、可探讨的呢?

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表达出来,没有什么错,但诚实不等于顽固、古板——你可以坚持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观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不能好好倾听一下别人的意见,考虑一下别人的观点。

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同一件事情,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往往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人们喜欢交谈,不正是因为可以通过和别人交谈,从对方的观点和意见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吗?

有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将一个圆球染上了不同颜色的颜料,一半染成了红色,另一半则染成了黄色。然后,他让两个参与实验的对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那个圆球。最后,再同时询问他们,这个球是什么颜色的。

结果,这两个实验对象中,一人坚持说,球是红色的;另一人则坚持说,球是黄色的。而且,他们都指责对方是色盲,看错了球的颜色,甚至开始争执不休。

最后,心理学家让这两个实验对象分别换到对方的位置,重新看了一次那个圆球。他们这才发现,原来心理学家在圆球上设了一个小小的“陷阱”。

生活中,很多事情其实都像那个圆球一样,虽然是同一个球,但由于你所站角度的不同,导致你所看到的颜色也会不同。

就像同样的一件事情,每个人因为自己的思维、经历、身份、地位等方面的差别,得出的看法和结论自然也会有所不同。如果你只知道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并且始终坚持认为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而从根本上否定了他人的意见,那么,这无异于故步自封。

设想一下,假如那两位实验对象在探讨球的颜色时,能够认真地倾听对方的意见,而不是只固执己见而否定对方,那么,他们的交流显然不会以争执而告终。

更重要的是,在通过这场交流之后,他们甚至可能直接发现小球颜色的“真相”。

虚与委蛇、左右逢源的“墙头草”,固然是令人不齿的,但顽固不化、不懂变通的“直肠子”,同样难以令人喜欢。人们最欢迎的谈话对象,往往是那些知世故而不世故的人。

知世故者,深谙为人处世的道理,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用更好的方式与他人交流;不世故者,懂得坚持本心,懂得坦诚以待,而非敷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