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成功的谈话,谈资可以多种多样,话题可以天南海北,但必须牢牢把握住一个原则,那就是在情感上,你必须与谈话对象保持一致。
人类是地球上最具情感性的动物,不论是在认知、行为上,还是社会组织的任何一方面,都会受到情感的驱动和影响。可以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一切,都充斥着情感的因素。
我们与别人交谈,主要就是为了获得对方的认同,拉近彼此的距离,增加彼此间的好感度。而要实现这个目的,我们首先就得打动对方。而情感,恰恰正是最容易引起共鸣,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力量。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检验友谊的唯一标准,就是两个人凑在一块儿,说别人的坏话。”当然,这无疑是一种调侃。但客观来说,这句话也确实具有一定的道理。
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詹妮弗·K.巴森和她的同事曾做过一系列的研究,调查人与人之间,究竟是分享正面的信息,还是分享负面的信息更能促进感情。
他们召集到了一些志愿者,让他们听一段录音,录音内容是两个大学生的一段日常对话。然后,要求这些志愿者通过这段对话录音,从对话者身上找出一个自己欣赏的特征,以及一个自己讨厌的特征,并对这两种特征进行一次强烈的评估和简单描述。
在做完这些事情之后,研究者将志愿者随机分成了两组,并告知他们,接下来的研究将会包含真实的人际互动:每位志愿者都会从研究者手中获得一份关于和他们互动对象的简单资料,比如来自何处,喜欢什么样的食物,在哪里上学,等等。
此外,研究者将会“不小心”地让其中一组志愿者知道,他们的互动对象在做第一部分的实验时,跟他们一样,都欣赏对话者表现出的同一特征。然后,又“不小心”地让另一组志愿者知道,他们的互动对象在做第一部分的实验时,和他们一样,都讨厌对话者表现出的同一特征。
在完成这些事情之后,研究人员对所有志愿者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与得知自己和互动对象都欣赏对话者某个特征的那一组成员相比,得知自己与互动对象都讨厌对话者某个特征的另一组成员,明显对与互动对象之间可建立的亲密程度的预期值要更高。
简单来说,就是分享共同讨厌的事物,比分享共同喜欢的事物更能拉近两个人之间的距离。
出现这样的结果,其实并不奇怪。
我们说过,情感是最容易打动人心,引起共鸣的,与正面情感相比,负面情感的起伏和冲击显然要更大一些。因此,当我们对某一事物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人和我们一样“同仇敌忾”,就会很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鸣。
这也正应了那句老话:“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所以说,与人交谈的时候,你谈什么内容都行,但情感上绝对要站好队伍——是否能在情感上与对方产生共鸣,直接决定了你将成为对方的“伙伴”,还是“敌人”。
想要利用情感攻势打动别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能够找到双方的情感共同点。如果说,在交谈之前,你对你的谈话对象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他的好恶,那么,找到情感共同点显然不会是什么难事。
如果在交谈之前,你对谈话对象没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那也不要紧,只要细心留意,通过察言观色,你也总能在聊天中找到蛛丝马迹。
老赵就是一个非常擅长与别人建立情感共同点的谈话高手。
一次,老赵到某地出差,在高铁上遇见一个陌生人。老赵这人性格比较开朗,挺喜欢和人打交道,他就想着和这位陌生人聊聊天,好打发一下时间。
老赵主动打招呼:“兄弟是出差还是旅游啊?”
那人正在看手机,似乎不太想聊天,但出于礼貌还是回答道:“出差来的。”
老赵接着问道:“听你口音是北方人吧?是哪个地方的?”
那人一边看着电视剧,一边漫不经心地回答:“河北保定。”
虽然那人态度冷淡,但老赵依旧不死心,一边观察着那人的表情,一边接着说道:“保定啊,那是个好地方!我记得读小学那会儿看过一本连环画,好像叫《平原枪声》,现在还有印象。我两年前去过保定,还专门去白洋淀那儿转了转,我特别喜欢白洋淀雁翔游击队的那些故事,实在是太精彩了!”
老赵一边天南海北地说着,一边观察着那人的表情——结果发现,当自己提到雁翔游击队的时候,那人听得明显认真了许多,脸上还露出很淡的笑容。
于是,老赵开始把话题集中在雁翔游击队的故事上。果不其然,那人一改之前冷淡、敷衍的态度,打开话匣子,和老赵天南海北地聊了起来。
而那人之所以对雁翔游击队感兴趣,和老赵产生了情感共鸣,则是因为他的爷爷曾经就是雁翔游击队的一员战士。当然,这些都是两人聊开之后,老赵才知道的。
对于老赵来说,这是一个偶然遇到且完全陌生的谈话对象,老赵对他没有任何了解,也不可能提前获得关于他的任何资料。
这种情况就好比面对一个堡垒,而你却两眼一抹黑,连门都不知道在哪里。但不知道门在哪里不要紧,你可以想办法去找啊——这堡垒总是有门的,即便找不着门,能摸到窗户也是一种突破。
怎么找呢?很简单——试探。先搭话,从最基本的信息开始,再找准一个点,层层递进。
比如,老赵就是以对方的家乡作为探查“门”的起点的。每个人对家乡都有一定的特殊情感,而且谈家乡也不是什么敏感话题。因此,选择这个话题作为切入点是非常聪明的,既不会让对方产生防备之心,也更容易激发对方的情感反应。
找准切入点之后,就要开始联想了。凭着自己对保定的了解,老赵提到了白洋淀,又提到了雁翔游击队,最终找到了进入对方情感堡垒的大门,步步为营地“攻陷”了这位陌生的谈话对象。
那么,在彼此交谈的过程中,我们如何才能判断,对方是否能与我们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和共鸣呢?
实际上,一些微反应的细节会告诉我们答案。
通常来说,当我们的谈话对象在情感上认同我们的时候,通常会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倾听;二是互动。
所谓倾听,指的不仅仅是他有没有在听,关键在于他“听”的态度。一个人听你说话,很可能只是出于礼貌,并不代表他对你所说的内容感兴趣,但听的态度是不会骗人的。
当你发现,你在讲述某些事情的时候,你的谈话对象聚精会神地看着你,并会随着你讲述的内容而做出不同的反应——你讲得紧张时,他的嘴角可能会紧紧抿着,和你一同紧张;你讲到高兴的地方,他的嘴角可能也会上扬,和你一块儿高兴——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打开了他的心门,让他完全融入你的谈话与沟通之中了。
倾听之后,自然会迎来互动。
当一个人对你产生情感的认同时,他必然也会有迫切的表达欲望,想要和你进行互动——他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会对你讲述的某些观点表示赞同,或许也会提出与你不一样的看法。
这个环节的展开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当他与你积极互动的时候,才说明他真正地参与进了这场谈话,与你产生了情感共鸣。
这些微反应其实是非常明显的,很容易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