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切莫早下结论

任何事情,在得出结论的时候,也就走向了终结。比如一个案件,在找到凶手,明确案情之后,这个案件就完结了;一场比赛,在分出胜负排出名次之后,这场比赛就结束了。

聊天也是一样。当一个话题得出结论以后,这个话题自然也就结束了。所以,如果你想让一次聊天不断持续下去,只有两个方法:一是让话题不断继续;二是不断抛出新的话题。

如果把谈话看作一场战争,那么,谈资显然就是我们手中的弹药。想要赢得战争,弹药充足与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是否能运用好每一颗子弹,让每一颗子弹都能发挥作用,射中目标——没有命中率的话,准备再充足的弹药也只是浪费而已。

而谈话中的“命中”,指的自然就是能够引起对方兴趣的谈资。

在一场谈话开始之前,我们往往无从确定所准备的谈资有多少能引起谈话对象的兴趣,为这场谈话的成功提供助力。因此,在谈话开始之初,我们通常会抛出一些谈资去试探对方的反应,寻找能够引起对方兴趣的话题。

也就是说,在我们为这场谈话所准备的谈资中,只有能够得到回应,命中对方兴趣点的谈资,才是真正对这场谈话有用的谈资。

我们姑且将谈论这些有用谈资的时间看作是“有效谈话时间”。而在一场谈话中,真正能够给对方留下印象,并决定你在对方心中的印象分数的,正是有效谈话的时间。

试想一下,在一场时长大约十分钟的谈话中,在找到对方的兴趣点之前,我们可能需要浪费2~3分钟的时间去试探,从而找出能让对方兴奋的话题。

那么,如何在剩下的七八分钟内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首要的一点,当然是尽可能地保证让这七八分钟的时间都成为有效的谈话时间。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紧扣住有用的谈资,让话题不断继续下去。而要让话题不断继续,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切莫早下结论。

我说过,结论是话题的终结,当你对一个话题已经下了结论之后,就没有继续探讨的必要了。就像参加辩论赛,一旦胜负一锤定音,不管辩论双方心中是否认可对方的观点,这场比赛就已经结束了,所以,没有再继续争辩下去的必要了。

设想一下,假如我们以“C君最近和老婆闹离婚”这一事件作为谈资来跟别人展开话题,那么,可能会有如下对话:

你:“你听说了吗,C君最近和老婆闹离婚?”

对方:“听说了,好像是C君和他的秘书关系不清不楚,被他老婆抓了现行吧?”

你:“是啊,C君真不是东西。他们夫妻俩我都特别熟,C君的老婆是多好的一个人啊,这次的事情,完全都是C君的责任,太不是人了!”

对方:“是吗?我倒是和他们不太熟……”

你:“是这样的,我们两家住一个小区,他们家的事谁不知道啊。这次的事情,全都是C君的责任。”

到这里,对话基本就结束了。

你对C君一家的认识,比你的谈话对象要更熟悉;你对C君的事情,知道的也比你的谈话对象要更多。最关键的一点是,对于C君的离婚事件,你已经给出了一个清晰、肯定的结论——都是C君的责任。那么,对方还能说什么呢?

很显然,这件事情已经没有继续探讨下去的价值了,因为,你已经否定了其他的一切可能性,为这一话题做了一个总结。

但是,如果你没有这么早就下结论,那么,这场谈话又完全会是另一个样子了。不妨设想一下:

你:“你听说了吗?C君最近在和老婆闹离婚。”

对方:“听说了,好像是C君和他的秘书关系不清不楚,被他老婆抓了现行吧?”

你:“是有这么一回事。C君老婆人其实挺好的,不过夫妻间的事情,别人不好说啊。”

对方:“是啊,C君的老婆我也见过几次,但不是很熟。不过,就这次的事情来说,C君的责任还是比较大的吧?”

你:“我也这么认为。且不说他们夫妻感情如何,出轨这种事情,怎么说都是不占理的。”

对方:“可能背后有什么事情我们不知道。不过,C君的秘书也真是,明明知道他结婚了……”

你:“那个秘书挺年轻的,好像刚大学毕业……”

看,谈话的无限可能就这样被激发了。

在出现结论之前,你们可以从这一话题谈论到对婚姻的看法,或者当今的道德问题,甚至分享夫妻关系的处理心得,等等。这样,你和你的谈话对象都有足够的空间和机会,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倾听、反驳、认可以及探讨的过程中,话题自然而然也就延续下去了。

交谈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一旦互动结束,交谈也就不可能继续下去了。

因此,如果你不想结束和一个人的谈话,那么,除了自己能够有话说之外,还得为对方留出一定的说话机会和空间。如果你把话都说完说尽了,让交谈成了你自己的独角戏,那么,无论你的发言有多么精彩、你的论点有多么标新立异,恐怕都很难给对方留下好印象。

一位作家朋友给我讲过这样一个笑话:

一位老先生在和儿子聊天的时候说道:“这五十年来啊,我就从没和你妈交谈过。”

儿子觉得很奇怪,疑惑地对父亲说:“怎么可能啊,昨天我还听妈妈一直在跟你说话呢。”

老先生笑了笑,说道:“没错,这几十年来,你妈就跟关不上的水龙头似的,天天唠唠叨叨,却从没发现,我没对她说过一句话。”

这则笑话自然是有些夸张,但也反映出一个道理:所谓交谈,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双向互动。一场谈话是否成功,关键不在于你的发言是否足够精彩,而在于谈话双方之间的互动是否和谐、畅快。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常常会将单向的表达当作是交谈,用下结论的方式去和别人谈话,却又责怪对方不给予回应,不愿和自己沟通。

但事实上,如果你已经对某个事情下了结论,别人还能说什么呢?即使别人说了什么,又有什么意义呢?真正阻断交谈与沟通的,其实恰恰正是你自己已经笃定的那个结论。

有一次,朋友家的孩子在学校跟人打架,然后家长就被叫去学校谈话。等他们回到家后,父亲就气急败坏地指着孩子开始骂。孩子也不服管,顶了几句嘴,要不是一大家子人都劝着,估计这父子俩就直接动手了。

后来没过几天,事情水落石出了:孩子和同学打架,是因为对方欺负他们班上的另一个同学,他看不过去,挺身而出,为那个被欺负的同学解围,两人发生摩擦,这才打了起来。

后来我问这个孩子:“你为什么不把事情的经过告诉父亲呢?如果当时说清楚,不就能避免那场争吵了吗?”

他说,当时他还没来得及开口解释,他父亲就直接指着他骂了一句:“真是烂泥扶不上墙,整天惹是生非……”他想,既然父亲在心里已经认定了这件事情是他的错,那他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可见,结论是交谈的终结点——当你对某件事情下了结论之后,别人也就失去了再与你探讨或沟通的欲望。

因此,在交谈中,如果你希望让某个话题持续下去,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回应,希望能够与他人产生良好的互动,就一定要记住:不管对任何事情,都不要轻易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