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如此害怕冷场?
为了更好地阐述人们害怕冷场的原因,现在来做一个有趣的假设:假设忽然之间,蔡康永的主持能力卡壳,将会出现怎样一种情形?
很多人都看过蔡康永主持的节目,知道他的节目很棒。他总是会在不经意间把观众带到一个个问题中,而这些问题被他用特殊的方式巧妙串联起来后,节目仿佛就变成了演说。在每场由他主持的“演说”中,无论嘉宾还是他自己,都能参与进去,而每位参与者都是演说家。
奇怪的是,这些看起来像是演说的综艺节目,不仅没有让观众觉得枯燥无趣,反而能深深吸引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蔡康永会说话。在《康熙来了》中,他总能在恰当时机用合适的语言调起观众的兴趣,同时配合小S的搞笑天赋,让观众开怀大笑。这是他主持节目成功的诀窍所在。
现在,假设蔡康永的主持能力卡壳,不会说话了。然后呢?可以想象,他和观众之间定然会出现冷场的局面:激情演说变成陈词滥调,舌灿莲花变成词不达意。
如果是这样,那么,观众还会有兴趣继续看节目吗?不要说兴趣,这个时候,观众是否肯留下来还是个未知数。
冷场,就是这么让人难受。实际上,不仅是在舞台上,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冷场情形也同样会让人难受。
早晨,你跑步回来,在路边恰好遇到同一栋楼里的邻居,互打招呼后你们结伴而回。可是,因为实在不知道该和对方聊些什么,所以你们只能一路沉默。
约见客户,你和对方谈完工作后,本想聊些什么话题拉近彼此的距离,却又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只能尴尬地坐着。
公司举办活动,作为管理层,你需要讲几句话。可是,站在台上你却忽然卡壳了,最后只能草草结束。
类似这样的情形,你是否遇到过呢?如果遇到过,相信你能深切体会到冷场的尴尬。
无论交谈、聚会,还是议事、谈判,冷场都会让人觉得非常不舒服,因为它会带来窘迫的局面。
在人际关系中,冷场无疑是一种“冰块”,它能破坏所有热烈的氛围。大家都知道,热烈的氛围才是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路径,可以说,冷场是人际交往的大敌人。
下面,我来举几个例子,大家就能明白冷场对人际交往的危害有多大了。
其一:小A毕业于某名牌大学,目前就职于一家外企。虽然他的条件优秀,但因性格腼腆,不爱说话,30岁的他至今还没有女朋友。
为了他的婚事,父母可是操碎了心,没少替他张罗相亲的事。身边的朋友也不断给他介绍对象,希望他能早日解决个人问题。可是,相亲数十次,他至今仍孑然一身。
为什么会这样呢?好友找他谈心,揭示了他屡战屡败的原因。
他这样对好友说:“也不知是怎么回事,每次相亲的时候我总会觉得无话可说。上次见的那个女孩子,其实我挺喜欢的,可是在咖啡厅里,我替她点了一杯咖啡后,脑子就一片空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看得出来,她也很想打破这种冷场局面,于是试着和我聊了几句。可是,回答过她的提问之后,我又不知道说什么了,只得继续冷场。后来,她发来微信说,我这个人太无趣了。我想,这就是我相亲失败的根本原因。”
其二:小C大学毕业后,找了份医药代表的工作,主要做眼科和耳鼻喉科非处方药,以门诊为主。入职三个月来,小C业绩平平。
他在日记中记录了自己的日常工作:
早上,到门诊晨访。由于医生时间比较紧,所以只是打了招呼,感觉效果很不理想。
中午,医生休息,不好意思打扰。
下午下班之前,医生终于有时间了,于是再次去拜访。
可是,闲聊几句后,他实在不知道要聊些什么,不知道怎样才能聊到医生感兴趣的话题,于是场面冷了下来。医生开始整理一天的工作,而他只能站在一旁看着医生工作。
两个小故事,从不同的生活场景揭示了冷场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些影响可大可小,可能是相亲失败,也可能是拓展客户资源无果,还有可能是谈判破裂、演讲失利,等等。大家试想一下,如果在重要会议的谈判桌上或重要场合的讲台上,突然出现冷场,那将会是多么糟糕的一件事。
美国政治家汉弗莱非常喜欢演讲,但他的演讲却总是不大受欢迎。原因就是,他演讲的时候喜欢东拉西扯,往往讲了一大堆东西,却丝毫没有主题。
有些人演讲以幽默取胜,有些人演讲以激情博人眼球,而汉弗莱的演讲却冗长而平淡,没有什么特色——他自己也说,他演讲的时候像是一个酒精中毒的醉汉。这导致他演讲时总会出现冷场:台下的观众总是一脸茫然或交头接耳,而响应者寥寥无几。
对于任何人来说,冷场都是一种气体毒药——现场气氛会冷到冰点,人际交流会僵到极点。
如果你是冷场环境的主导者,那么抱歉:额头渗出热汗,心里极度抓狂,大脑一片空白,明明只有十几秒,却感觉像是过了半个世纪,越害怕越尴尬,越尴尬越害怕……这些“冷场综合征”都会出现在你身上。
当然了,当脑袋稍微清醒一点,你又该考虑别的事情了:一会儿大家会不会笑话我?怎么办,我的演讲实在太糟糕了!这次业务招标,看来没希望了……这些冷场带来的后果,你又得焦虑了。
如果非要找一个词来形容冷场,我们更愿意称它为“有毒的冰块”。
现在,让我带着大家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害怕冷场?
答案已经出来了,因为——冷场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