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话题

的开放与封闭

话题是沟通的桥梁,从中释放出大量信息,是了解与被了解这样一个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不可缺少的关键元素。通过语言的交流,可以将所有人需求的信息进一步的延续。而话题的封闭和开启,将成为这样的开关。

*话题开启,则信息释放。话题关闭,则信息终止。

现实存在这两类沟通障碍:

一类是语言空洞,思维过于开阔,对话的核心找不到脚垫。

一类是过于集中于想法,忽略现状。

经常问女人吃了吗?睡了吗?起床了吗?吃饭了吗?

其内容无非是要表达关心,可通常接收到的回应是冷淡的。

嗯,啊,哦,呵呵,谢谢!

从他们看似敷衍的回答中,你会发现话题的开始就已经标志着终结。可能你会有些困惑,为什么关心总被无视!这些话题,无一例外,都被强烈的目的缩减了范围。

无论是你吃了吗?你睡了吗?多喝水!这些话题只是在强调一个内容:我在关心你!

信息接收者,除了感受到你的关心,很难对话题做出有效的回应。这时候双方的交流,会因内容过于集中于关心,导致沟通障碍。哪怕是女人对你放开矜持,告诉你:“我好感动,你对我真好。”话题也很难在继续进行下去。

这类话题是完全封闭式的,话题接应的范围已经被缩减到不可以再小的地步。这其中有个典型特征,完全的拖出了想法,但对话内容表现的单一,所能发散的思维有限。想要避免这样的话题产生,就要完成单一化到多元化的转变,道理其实很简单。

首先,你要清楚一点,你和女人并不是从属的关系,互动不是发放指令机械化去完成的过程。话题核心是产生更多价值交换的延续,传达的目的只是其中一个想法或意图。

就拿表达关心来说,如果想要关心一个人,可使用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果你只想单一表达关心,话题会以关心作为开端,当无法做出有效回应时,“关心”是话题的终结。

*你可以把这个问题视作控制流水大小的阀门,信息单元看做是流水,阀门的开口越小,信息单元流出的水就越少;阀门开口越大,信息单圈流出越多。

当你明白了这个道理,诸如关心,也可以玩出很多花样!

就拿简单的女朋友感冒为例:她告诉你,我感冒了,头疼的厉害。

这和关键词拆分不同,在多数人的认知里,释放的信息单元只有一个:“生病了身体不舒服!”这怪不得男人的榆木脑袋,关心的行为时接受这个信息单元的本能反应。

但你要注意到一点,信息单元会随着你目的性的更加明确而缩减,这时候你的关心变成了目的,而不是有效的解决方案。

那我们知道女朋友生病要对其关心应该怎么处理呢?关心是目的,通过沟通达到关心的效果是手段。使用手段,再达到目的,才是完善的过程。

所以,当你接受到单一信息而明确目的的时候,最好要清楚目的越明确,信息越单一,这时候你就需要朝着信息多元化去发展!

“昨天不是还活蹦乱跳的吗?怎么突然生病了?是不是你睡觉时踢被子了。”

同样,上述示范中准确的传达出了关心的目的,但是阀门被打开,话题接应起来更加的轻松便捷。起到的效果不止是关心,更重要的是,话题有效的进行了延续。

当你想问女人你还不睡的时候,你就要注意到,女的回答可能只有:

马上就睡,等会儿再睡,睡不着……但无论回应哪种,都表示信息单元是单一的,这类封闭的话题对话不会留有任何回旋的余地。

多元化信息单元是打开封闭对话最有效的解决手段。

“这么晚还不睡,是因为感情的事?”

由一个信息单元转移到另一个信息单元,或者直接扩散到多个信息单元。

“我刚洗完澡躺在床上看了会儿书,这么晚你在干什么?”同样,似乎看起来是死局的话题,当信息单元被扩充时,话题就能产生有效的衔接。

封闭式的话题,在现实生活中多不胜举,应该怎么样去识别?

男人在互动中扮演的角色是去带领女人,展示更多的社交价值,而不是功利性的提出目的让女人完成。当你清楚这一点,在提出话题时,你就要先学会思考:

抛出的话题是否可接应?

包含几个信息单元?

是否因为过于明确的目的缩减了信息单元,要知道这回形成强烈的压迫。

另外,单一信息发放会让话题以最短的时间内走向终结,当你已经意识到话题的信息逐渐但一时,就要及时的扩充。特别是当女人选择单一信息接续话题的时候,必要的信息扩充是你需要提供的价值。

“昨天我去朋友家玩,发现朋友的贵宾犬快要产崽儿了。”

“真的吗?那太好了!”(单一信息元)

“那只贵宾可招人喜欢了,我以前接到家里来养了几天,要是你见到一定喜欢!”(信息多元化)

这里所使用的对话原则是:

*话题有价值且并不遭受反感的情况下,把单一便成为多元,把封闭变为开放。

最后,封闭式对话的两性作用是结束对话,当你察觉当前的话题提供不了太多价值,或者你对当前对话不感兴趣,但是能提供更好话题时,你可以尽量的缩减信息单元作为终结对话的手段。

在目标作出封闭式回应以后,直接开启新的话题。

但切记一点,交流的主要作用是交换互相的价值信息,而不是把目的作为互动手段。同时封闭式话题对互动产生危害性的还有空泛式对话,这也是让话题终结的一大杀手。

尤其新人的互动,更是频繁出现废话身影,空泛式对话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没话题找话题的行为,产生的原因是提出话题时并没有明确要交流的内容,只给出一个空泛定义。

换个角度来理解,也很简单,倘若一个信息单元中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在解读对话含义时,很难弄清楚对话的核心。或者你可以认为理解,一段信息包含的内容太广,其内容就会过于空泛,毫无作用。假设这样的信息用在提问上,会是什么结果呢?

“你今天去干什么了?”

这句话虽然只包含了一个信息单元,但是信息单元却给出了很多空泛的内容。

你今天去干了什么的信息单元的范围是——今天发生的事,显然这是很广的范围,接受信息的人并不知道你是要交谈那些内容。

这时候的回应,就要做出一个多余的选择。为此,她必须从这个广泛的范围中筛选认为有用的信息。这是一个复杂并且费时费力的过程。

雪盲症这种症结产生的很大一部分人原因是处在学弟时视线长时间找不到焦点,倘若雪地不是白茫茫的一片,周围有枯木,有山石,发生的概率就会减少,因为枯木和山石为视线提供了焦点。

好比信息范围过广,当你接手到过于空泛的内容,信息失去焦点以后谈话内容没有针对性,和形成雪盲的机理相同,话盲症的产生,也正是长时间对话没有焦点。

枯木和山石能在茫茫雪地中为视线提供焦点,那在空泛式的对话内化中,我们应该怎么样找到焦点呢?

心理学中有个技巧叫做“问题具体量化”,意思为把问题具体到某件事或者某个细节。这个技巧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信息的收集和问题的回答。

避免空泛式对话形成,我们可以使用类似的方法,把空泛的内容具体到某个细节。

今天你去干嘛了,这句话的信息单元我们可以进一步的缩减。

“今天发生了哪些开心的事?”

把内容具体到开心的是,想要表明的问题自然就清晰明确了。

或者,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进。

“今天你和朋友去哪开心了?!”

话题的进一步缩小,问题的针对性就越强。

倘若换成了,今天你和朋友去逛商场了对吗?

这个空泛的话题就变为了封闭。因为信息单元的内容已经缩减到很小的范围,话题没有太多的回应空间。所以,最终你能够提供的话题是开放式!

既有明确的范围限制,又有足够多的信息内容供人回应。

信息单元变大,达标信息量增加;信息单元变小,代表信息量缩减。通过控制信息单元的数量和大小,就能掌握话题开启与封闭的阀门。

排除话题的封闭与开放不谈。现在,我们已经清楚,在单个信息单元中,限制信息量的范围,能够减少对方回应的空间,似的别人必须面对这个问题作出回应。

那这个时候,我想应该要教会你另外一个武器——“思维隧道”!

思维隧道所包含的原理,是对极限对话范围时给出可供选择的方向。

你喜欢猫还是喜欢狗,看似要对方选择,实际的作用是把对方引入我们的思维当中。

如果对方说喜欢狗,你可以引出关于狗的对话,喜欢狗的人对待感情忠诚,或者你可以聊聊关于“狗”的事,只要在这个范围话题都能有效展开。如果对方喜欢猫,也是如此,你可以说,喜欢有得人对生活充满激情,或者围绕猫的内容展开。

假如她回答其他动物呢?

看似违背思维隧道中给出限制的行为是否会判定为无效?

抛出思维隧道的重点,不是她回答了什么,怎么回答,而是她回答了你的问题。无论她回答什么,都明确指出话题方向,比起盲目的做出决定,则要更为有利。

你喜欢猫还是喜欢狗,信息量虽然缩减,但这并不一个狭义而封闭的话题。

相反,我在给出两个缩减的信息单元后,这个问题变成了一种选择。无论做出什么选择,我都能知道她喜欢什么动物,或者根本不喜欢。比起“你喜欢什么动物”,这句话传递的信息更加明确,起到的引导作用也更加明确。在对方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把她进入我们的思维。其中的妙用不用多说,内容的关键是让她做出选择。

倘若,你给出两个信息单元共目标进行选择,每个信息单元都包含大量信息的话,这就成为了非常困难的决定。

因为,在庞大的信息量中,人很难理清思维,这就起了反效果,给对话增加困难。

灵魂总结:

每一个信息单元都包含信息,信息量的多少决定了信息的广泛程度。信息量扩大,则表示信息单元广泛,提出的对话为空泛式。信息量减少,相应话题的回转余地减少,提出的话题为集中式。信息量太大,话题就会显得太空泛,无法回答。信息量太小,话题就会显得太集中而目的性太强,容易导致对话走向死胡同。

只有在一定信息量的范围内,单个信息单元的对话才会变成开放式。或者,由多个信息单元提供更多可解析的内容,把话题开放。

思维隧道的核心,是在把信息量缩减到一个范围内,给出并不困难的选择。把对方引进我们提前设好的思维陷阱中。一旦对方进入我们设定好的思维陷阱中,主动权就落在我们手中,接下来的互动效率就会成为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