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交往中,当谈话的内容或目的可能触及他人的利益、尊严、荣誉、能力、品德、隐私或者忌讳时,当直接、清楚、明白的表达会带来不良后果时,必须坚持委婉含蓄原则。委婉含蓄地暗示自己的意思比直接明了地说出自己的本意更加礼貌、文雅并且尊重对方,同时也更加模糊、有回旋余地和耐人寻味。
含蓄是说话的艺术,它既体现了说话者驾驭语言的技巧,同时也表达了对听众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信任。在这个不断外露的年代,含蓄之美显得更加富有韵味。
当我们谈起《水浒传》里的鲁智深时,马上就会想起他心直口快“直炮筒”的形象。不过,直率的鲁智深有时也懂得委婉,说话也有含蓄的时候。电视剧《水浒传》中,在演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后,为了逃避官家的追捕,只得削发为僧。剧中有这样一段台词:
法师问道:“尽形寿,不近色,汝今能持否?”
智深回答:“能。”
法师又问:“尽形寿,不沾酒,汝今能持否?”
智深回答:“能。”
法师再问:“尽形寿,不杀生,汝今能持否?”
智深犹豫了。
法师最后高声催问:“尽形寿,不杀生,汝今能持否?”
智深回答了一句:“知道了。”
法师要求鲁智深不近女色不饮酒,他能做到,但要他不惩杀世间的恶人,实在难办。但若此时回答“不能”,法师肯定不许他剃发为僧了,这样他就无处藏身了。因此鲁智深灵活应付,含蓄委婉地回答了一句“知道了”,既在法师面前过了关,又没违背自己的本意,可谓是两全其美。
在语言沟通的过程中,委婉是一种颇有奇效的粘合剂,以一种坦诚开放的沟通方式来对待对方的同时,也尊重了他人的感受,避免了无谓的伤害。所以,懂得语出委婉的人也是一个说话高手。
1887年3月8日,美国最伟大的牧师、演讲家亨利·华德比奇尔逝世。华德比奇尔影响力巨大,被世人评价为“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人”。为了纪念他,一个演讲纪念大会即将举行,莱曼·阿尔伯特应邀向那些牧师们演说。
阿尔伯特把自己的演讲稿改了又改,做了一番润色后,读给了妻子听,让她提意见。妻子听后感觉写得很不好,就像大部分写好的演讲稿一样。假如她的表达力不够,她可能就会说:“莱曼,你写得太糟糕啦,这样不行。你如果真的给听众读了这样的稿子,他们肯定都会睡着了,这听起来就像是一本百科全书。你都已经演讲这么多年了,怎么不能像普通人那样说话呢?你难道不能表现得自然一些吗?”但是,幸好她没有这样说,反而是含蓄地说:“莱曼,这篇演讲稿如果刊登在《北美评论》杂志上,将会是一篇极佳的文章。”
莱曼·阿尔伯特明白了妻子的意思,她既称赞了这篇演讲稿写得很好,但同时又很巧妙地暗示,要是把这篇演讲稿用来演说,将不会有好的效果。于是,他把自己精心准备的原稿撕掉,后来演讲时甚至都不用笔记了。
就说话本身而言,无所谓好坏、得失。但从听者而言,却有合适与不合适的问题,如果说话直来直去,没有“心机”,不仅会伤人自尊,也会反伤自己。所以,在生活中,当我们很想表达一种内心的强烈愿望,但又觉得难以启齿时,不妨借助于“含蓄”。
含蓄是一种情趣,一种修养,一种韵味。缺少情趣,缺乏修养,没有味道的人,难有含蓄。丘吉尔说过的话中有一句话最让人难忘:“英国在许多战役中都是注定要被打败的,除了最后一仗。”这既体现了英国的力量,也体现了委婉含蓄的力量。
需要注意的是,委婉含蓄的语言并不等于晦涩难懂。它的表现技巧首先建立在让人能听懂的基础上,然后要注意使用范围。如果说话晦涩难懂,便毫无委婉含蓄可言;如果使用委婉含蓄的话不分场合,也可能会引起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