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在《荷花淀》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女人们到底还是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到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服。’‘我有句要紧的话要和他说。’‘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要叫我再去看看——有什么看头啊!’”
这几个青年妇女的丈夫都参军走了,她们都想去驻地探望一下自己的丈夫。但因为害羞,不好当着众人的面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就各自都找了一个借口,绕着弯子表达出了自己的本来意愿。
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心堡垒,把自我缩藏在里面,有时候你的直言直语恰好把他的堡垒攻破,把人家从里面揪出来。因此,能不讲就不要讲,要讲就拐个弯,点到为止。
据说,有一位商人见到诗人海涅(海涅是犹太人),对他说:“我最近去了塔希提岛,你知道在岛上最能引起我注意的是什么吗?”海涅说:“是什么?”商人说:“在那个岛上,既没有犹太人,也没有驴子!”海涅回答说:“那好办,要是我们一起去塔希提岛,就可以弥补这个缺陷了。”
这里商人把“犹太人”与“驴子”相提并论,显然是暗骂“犹太人与驴子一样,无法到达那个岛”,而海涅则听出了对方的侮辱和取笑,回答时话里有话,暗示这个商人是个驴子,使商人自讨没趣。
这就是曲径通幽,对话时不直截了当,而是从侧面切入,暗中点明自己要说的话的主要含义。将话说在明处,而含义却藏在话的暗处。
在我们与人交谈的过程中,总有一些让人不便、不忍或者是语境不允许直说的话题内容,这个时候就要将“辞锋”隐遁,或者是把“棱角”磨圆一些,让语境软化一些,好让听者更容易接受。
战国时,触龙劝说赵太后同意让小儿子到齐国去做人质,就是采用了这种“迂回”的手法。他在众大臣劝说无果的情况下,前去劝说,先是关心太后的身体健康,而后又向太后请求为自己的小儿子安排工作,在一步一步打消了太后的思想顾虑后,又用“激将法”说她是爱自己的女儿胜于爱小儿子,再接下去便道出了“为之计深远”的大计,最终说服太后让小儿子去了齐国做人质。
假设一下,如果触龙直接就去劝说,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的。他很聪明,在步入正题前先做一个“铺垫”,说话“迂回”一些,然后再一步一步引出重点,这样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同游览古典园林“曲径通幽,渐入佳境”。
总之,说话不一定要直来直去,有些话绕着弯子说,不仅让人容易接受,而且还能深得人心。毕竟春风袭人的语言,人人都爱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