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而后言,先想好再说

在生活中,有时候简单的几句话就可能闯出大祸,惹出大麻烦,甚至会毁掉自己。“祸从口出”,这是古人对教训的深刻总结,但这种教训一直在不断地重复着。因为没吃过这方面亏的人们都认为:“不就是说几句话嘛,没凭没据的,谁会当真?”或“他是我最好的朋友,不会告诉别人的。”就是这样的心理,才使许多人心无戒备,直至麻烦临头才醒悟过来。

常言道:“三思而后行。”说的是谋而后动,谨慎处事。在工作生活中更需要“三思而后言”,这样才能避免“祸从口出”。在很多的情况下,如果在说话之前,哪怕停留一秒钟的时间,考虑下自己的话当说还是不当说,相信结果是会不一样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急急忙忙地跑到一位哲学家那里,说要告诉哲学家一件事,哲学家问他:“你要告诉我的消息,是否用三个筛子筛过?”那个人问:“哪三个筛子?”哲学家说:“三个筛子。第一个叫真实,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真实吗?”那人说:“不知道,我是从街上听来的。”哲学家说:“第二个,那个消息是否是善意的。”那人说:“不,恰好相反。”哲学家说:“第三个,使你如此激动的消息是重要的吗?”“不算重要。”那个人不好意思地回答。

哲学家说:“你这个消息,既不真实,也非善意,更不是重要的,那就别说了,如此,那个消息就不会干扰你和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时需要用“筛子”筛一下,仔细考虑好后再说出口。如果不是先想好,信口雌黄,很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

言语的真正用处,在于隐蔽而不是表露我们所缺的。言而无当,不如缄默为上。错误之见,不如不见;虚伪之言,不如不言。在交往中,问话也很有讲究,不是什么事都可以问的。

王亮与刘艳婷第一次约会。刘艳婷是个事业心很重的人,虚荣心也比较强,她对自己男朋友的选择标准也很高。

见面地点是在一家环境幽静的咖啡屋。见面后,彼此印象挺不错的。二人各要了自己喜欢的咖啡。

王亮就开始了一连串的问题,他问:“你是坐什么车来的?”

刘艳婷答:“出租。”

“路上堵不堵车?”

“还好,没怎么堵。”

开头几句,刘艳婷感觉王亮这人还挺关心人的,然而接下来的问话就不那么令刘艳婷舒服了。

王亮直奔主题,他问:“能告诉我你今年多大吗?”

刘艳婷心里有点不快,不过不明显,回答道:“28.”

王亮接着问:“你工作不错吧,工资不低吧?”

“不高。”

“不高是多少。”

“一月一千多吧。”刘艳婷脸上不高兴了,她低头品起咖啡来,没再和王亮说话。

王亮接着问:“你以前谈过男朋友吗?怎么到现在还不准备结婚呀?”

刘艳婷一听,心里更加反感。她一口气喝完自己的咖啡,板着脸就和王亮说拜拜了。

人与人来往,总离不开互相问些问题,问问题也要三思而后问,该问的要问,不该问的就不要问。另外,该问的,即使自己觉得没意义,也要郑重其事地问。比如:“你的钻石戒指很贵吧!”“听说你最近又出了一本新书,一定很畅销吧!”这些可能都是你知道的,但你既然明知故问,对方会认为你很关心他,所以对你很有好感。他可能会接着你的话题,滔滔不绝地说下去,有了共同话题,交往就不成问题了。

总的来说,我们说话要三思而后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管住嘴皮子”,不能口无遮拦,犯自由主义。“嘴上不把门”究其原因,有的是粗心大意,不考虑说话的对象、场合、时机,信口开河;有的是意气用事,只图嘴上痛快,不考虑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有的是为显示能耐,别人不知道的我知道,别人不敢说的我敢说,以此显示自己“有本事”,与众不同。凡此种种,都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管住嘴皮子,强调的就是要“忌口”、“慎言”,在阐述观点见解时,头脑要“设防”,嘴上要“把门”,想好了再说。

chapter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