瞅准对象说好话

说话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听,要让别人能听懂、听清、听进去,就要求我们注意说话的对象。如果忽略或无视这一要求,就必然会给交际带来不好的影响,甚至还会使交际无法正常进行。

有一次,孔子带着几名学生出外讲学、游览,一路上非常辛苦。这天,孔子一行人来到一个村庄,他们在一片树荫下休息。不料,孔子的马挣脱了缰绳,跑到庄稼地里去吃了人家的麦苗。一个农夫上前抓住马嚼子,将马扣下了,让赔偿损失。

子贡一贯能言善辩,又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他自告奋勇地上前去企图说服那个农夫,争取和解。但他说话文绉绉,满口之乎者也,讲了一堆大道理,尽管费尽口舌,可农夫就是听不进去。

子贡败下阵来,有一位刚刚跟随孔子不久的新学生,论学识、才干远不如子贡,他对孔子说:“老师,请让我去试试吧。”

孔子点头同意了。于是这位新学生走到农夫面前,笑着对农夫说:“你并不是在遥远的东海种田,我们也不是在遥远的西海耕地,我们彼此靠得很近,相隔不远,我的马怎么可能不吃你的庄稼呢?再说了,说不定哪天你的牛也会吃掉我的庄稼,你说是不是?我们该彼此谅解才是。”

农夫听了这番话,觉得很在理,便没有了责怪的意思,将马还给了孔子。

可见,说话必须看对象、看场合,否则,就是再能言善辩,别人不买你的账也是白费口舌。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多方面的,由于人们所处的地域不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交谈对象可能会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有一位美国生意人到中国的一家公司洽谈生意。美国客商刚下车,公司经理迎了上去,一句生硬的英语脱口而出:“Youhadbreakfastyet?”(您吃过早饭了吗?)

美国客商一下懵了,他看了看周围的人,又拿出表看时间,很是莫名其妙。他问身边陪同的翻译人员:“这家公司的先生没有邀请我吃饭呀!现在都10点钟了,还没吃早饭吗?”这位翻译员突然省悟过来,连忙解释,才避免了一场误会。

原来,在西方国家,如果你问对方吃过饭没有,他们会以为你想邀请对方就餐或吃点东西。假如对方回答“还没有吃过”,你又不发出邀请,对方则会认为你耍弄他们。而这位经理的“您吃过早饭了吗”本来是一句典型的中国客套话,可是外商理解不了,差点造成误会。

说话有“术”,“能说会道”也是一种本领。古有“一语千金”之说,也有“妙语退敌兵”之事。可见,会说、巧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重视“说”的作用,讲究“说”的艺术。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一个有修养的人说话要看对象,分场合,语言上也要讲究分寸,给他人和自己都留一些空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与他人更好更和谐地相处下去。

总之,说话时先要看准对方是否愿意和你说话,如果不是,还是不说为妙;思考此时是否是说话的时机,如果时机不对,还是沉默为好。说话的成功与失败与说话的对象和时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多说话未必当你是能干,少说话未必当你是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