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透别人心思再说话

言谈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征服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人的心灵。有些人天生不善言谈,因为不会说话,本来可以抓到的机会和有用的人都轻易地放掉了。最终只能让自己活在进退不能自如的紧张和压迫之中,每天气喘吁吁、惊惧不安。灵活地说话、办事,是生活的艺术,也是追求进步、实现理想、达到目的的途径。

在生活中,说服他人并不是什么难事,只要了解对方所需要的,摸透对方的心思再开口,就会得到你想要的结果。当然,为了不伤害别人,又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拐弯抹角说巧话是很有必要的。

一对美国夫妇带着孩子去看电影,没买票,理由是“我们的孩子还小用不着买票”,检票员笑着说:“瞧,你孩子这么高了,快到您的肩膀了,你应当为他买票而感到高兴啊!”那对夫妇脸上马上浮现出了笑意,掏钱买了票。

因为检票员正好说中了那对夫妇希望孩子快快长大的愿望,才使那对夫妇欣然接受了检票员的意见买票了。如果检票员没好意地说:“嘿,你孩子长得这么高还不买票,你又知道没买票不能进去,快滚出去。”双方肯定会大动干戈,电影院的秩序必然会被破坏,影响观众看电影,也影响检票员的工作。

可见,说服他人是一门很微妙的艺术,通常我们要使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就必须对自己的观点具有高度的自信。当然,要说服别人,仅有信心还远远不够,掌握一定的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关键是在说话时应抓住对方的心理特点、性格等,针对不同性格特征的人采取不同的说服方法,才能使对方心服口服。

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就针对张飞和关羽不同的性格特征采取不同的说服方法:针对张飞暴烈、倔强的性格特点,运用“激将法”,说某事怕他不行或怕他喝酒误事,激他立下“军令状”;针对关羽自负的性格,诸葛亮则常使用“推崇法”。比如,关羽提出要从荆州到四川与马超比武,诸葛亮便给他写了一封信进行说服:“马超等人只能与张飞等人为伍,怎能与你‘美髯公’相比呢?再说,你担当镇守荆州的重任,不得有失。”关羽看了信后,就不再坚持要比武了。

由此可见,在说服他人时,更多地了解对方的心理,进行游说时才能说到“要害”,引起对方的共鸣,这样对方才会更愿意接受你的观点。所以,若想更有效地说服他人,就要先摸透人心再开口,这样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