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养晦,暗中积蓄力量

在生活中,无论你取得了多大的成功,无论你名有多显、位有多高、钱有多丰,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也应该保持做人的低调。所谓低调,就是做人不招摇,不轻易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我们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最好就是收敛起自己的锋芒装傻,夹起尾巴做人。树大招风,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只管默默地去做,暗中积蓄力量,以求在困境中保存实力,来日重图大业。

让我们看看历史上的相关事例:项羽强悍英武,飞扬跋扈,结果兵败垓下,英雄末路,自刎乌江。而汉高祖刘邦善于示弱,韬光养晦,结果一统江山,坐拥天下,成为一代帝王。韩信居功自傲,功高盖主,结果招来杀身之祸。而与他同朝的另一个大臣萧何,却懂得处处避其锋芒,赢得了满朝的一致好评,也确保了他一生的地位和平安。

简单来说,韬光是隐藏自己的光芒,养晦是使自己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韬光养晦与低调的基本意思是相同的,是中国人为人处世中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一大亮点,是低调做人的一种优秀策略,它的意义极为深刻。

春秋战国时期,晏子是一位很有抱负和才干的政治家,想为国家做一番大事业。

有一次,齐景公命他去治理东阿,晏子非常高兴,准备到那里去大展宏图。可是,三年之后,向朝廷告状的越来越多,景公非常恼怒,他将晏子召回来,要罢免他的官职。

晏子为了保留继续施展才能的机会,非常谦恭地说:“臣已知错,请大王再给臣三年的时间,那时,人们必然会说臣的好话了。”景公见他有知错必改的勇气,且言辞恳切,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又过了三年,景公果然听到不少称颂晏子的话,他大为高兴,于是又召晏子入朝,要予以封赏。不料,晏子却诚惶诚恐地不肯接受封赏。齐景公问他原因。

晏子回答说:“第一次我去东阿,让人修筑道路,施行有利于百姓的措施,于是坏人责怪我;我主张节俭勤劳,尊老爱幼,惩治偷盗无赖,于是无赖怨恨我;权贵犯法,我也严加惩治,毫不宽恕,于是权贵们嫉恨我;周围的人如果有超出法度的要求,我就拒绝他们,于是周围的人责骂我。第二次,我改变了做法。我不让人修路,拖延实施利民措施,坏人为此开心了;我轻视节俭勤劳、尊老爱幼,还释放鸡鸣狗盗之徒,无赖们为此高兴了;权贵们犯法,我不依法惩治而予以偏袒,权贵们为此无怨了;周围的人无论有什么请求,我都有求必应,周围的人为此满意了。于是这些人又都到处颂扬我,您也信以为真了。三年前,您要处罚我,其实我该受赏;现在您要封赏我,其实我该受罚。大王,这就是我之所以不能接受封赏的真正原因。”

齐景公听后,深感晏子是一位有德有才的良臣,就拜晏子为相。后来,晏子通过努力,齐国的实力大增,成为了争霸天下的一大强国。

在这里,晏子两次用到了韬晦之策,最终得到了治理全国的机会,施展了自己的抱负。可见,韬光养晦是一种绝妙的处世策略,尽可能地避免同其他人发生一切直接或间接的冲突,为实现将来的长远利益做下铺垫,这不仅是一种做人之道,而且也是一种成功之道。

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困难或身处困境时,往往倾向于埋怨命运不济,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不懂得韬光养晦。比如,工作上不满意,想留在公司,却对公司横挑鼻子竖挑眼;想离开,却恋恋不舍地躺在功劳簿上不做出改变,害怕新企业充满挑战。其实,如果想离开,就准备新简历,储备跳槽目标企业需要的新知识,接触猎头,物色有竞争力的企业;如果想继续留在公司里,就物色自己能努力做到最好的机会,韬光养晦,机会来临时你才可能抓得住。不然只能在犹豫、忧虑和抱怨中虚度一生。

人生在世,总会受到强势者的压迫,韬光养晦便是奋发图强的内在动力。面对冷遇或者强势而不能马上作出反抗或者回击时,不妨先收起自己的武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凡能成大事的人,无一不是伺机而动的低调者。

人生最怕的就是像没有方向的迷途羔羊,东走走西逛逛,虚度了光阴却还在原地打转转。所以确定方向并为之努力,继而寻找机会,懂得在命运不佳时韬光养晦,才是人生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