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太快了容易出车祸,太慢了肯定耗油又耗时;吃饭不能太饱,也不能太饥,否则不是消化不良得胃病,就是营养不够身体差;读书不能太少,也不能读得太杂太滥,读得太少没学问无见识,读得太杂太滥又可能迂腐、木讷,成了十足的书呆子……所以任何事必须把握一个字——“度”。凡事有度,才能进退自如,巧于退才能进得妙,策略一旦成功,就要见好就收。
我们在社会上与人相处,经常会变换着各种处世方式,时而前进,时而隐退。这是处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也是处世高手们常用的手段。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处世高手,就是因为他们懂得何时前进,何时隐退。而那些不知进退的人,他们的路途必然艰难坎坷,命运多舛。
刘邦曾经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带兵最多也不能超过十万。”刘邦又问:“那么你呢?”韩信说:“我是多多益善。”这样的回答让刘邦很没面子,自然会遭到嫉恨。最终,韩信没能逃脱被杀的命运。
自以为有功便忘了上级,是讨人嫌的,特别容易招惹上司的嫉恨。所以,忘乎所以地自我表功而不知进退是件很危险的事情。
古代一位哲人曾说过,世上有两种人——刺猬和狐狸。刺猬遇事只有竖起刺这一招,而狐狸却可随机应变。其实,论进退,又何尝不是如此?“刺猬”只是一味地进,或一味地退,走极端;而“狐狸”却依情况不同实施措施。难怪哲人说,像狐狸的人做事容易成功。
进退之道确实是一种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精于进更要巧于退,方能出奇制胜。不得不说,人的一生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妥协的过程。一次次的妥协或许会让我们因为留下太多遗憾而心里有所不甘,甚至让自己备受煎熬之痛,但静心思考后我们会慢慢学会放下,懂得如何取舍,知道该坚持什么该放弃什么,很多时候退一步会是海阔天空。
某城市有一家灯具厂,为了寻求新的发展也曾采取了“退却”战术。几年前,灯具发展很快,尤其生产民用装饰灯具的厂家较多,而这家灯具厂则“你进我退”,主动转向专攻工矿灯具开发,而且这个系列品种还很齐全,很快占领了一方市场,创出了很好的效益。
可见,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要灵活运用进退策略,宜进则进,宜退则退,才是在万变市场中的最佳应对之策。当然,为人处世也是如此。
老子说:“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人要符合天道,功业已经成了,就应引身后退。世间伟人,一旦达到事业的顶峰,完成其历史使命,就应该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主动地退位让贤。但有些人却不懂得见好就收,非要等到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地步才退出历史舞台,这是愚蠢的人的做法。
战国时代,商鞅实行变法,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同时巩固了秦国的统治。虽然他为秦国政治清明、富国强兵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改革也触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一时间在朝野上下树起了数不清的政敌。因为有孝公支持,政敌才奈何不了他。不过,当时的他也使孝公感到了一定的威胁。
《战国策》中记载:“孝公疾起,传位商君,商辞而不受。”这是孝公生前故意传位,以试他心,可见主子已经怀疑商鞅了。这时,他本应主动“功成身退”,隐遁避险。但商鞅在“退”字上欠火候,不以为然、固执己见。最终,孝公将他架空,政敌也伺机报复。当秦孝公一去世,反对派们在新王即位后纷纷策谋陷害他。最终,商鞅被冠以谋反罪名五马分尸。商鞅之所以惨遭毒手,是他太不识时务,只知进,不知退,故而引起众怒,不死将何?
不得不说,做人最高明的归宿就是要懂得进退,见好就收。精于进更要巧于退是许多能人智士做事的方法和策略,只有懂得这个道理,才能在办事过程中圆滑变通,进退自如。我们为人处世,应该学习这种知进知退的策略,以保证自己的利益不被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