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与圆是中国哲学和文化中特有的概念。早有“天圆地方”之说,意指天地的自然形态,后经演变,古代先贤赋予了方与圆更为复杂、更具内涵的哲学意义。在方圆之道中,方是原则,是目标,是做人之本;圆是策略,是方法,是处世之道。李宗吾曾说,有方有圆,百事不难。所以,可方可圆是做人最大的智慧。古往今来,有成就者莫不精于此道。参透其中的道理,我们必将在人生中拥有更多的收获。
黄炎培曾教育儿子:“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意为做人要像古代的钱币一样,外圆内方,体现了为人之道和处世之道的至高学问和通达智慧。做人要有脊梁、有血性,要有金戈铁马、挥斥方道的志向和气度,但又不可墨守成规,拘泥于形式,要有圆融处世、适应社会潮流的柔韧。
一般来讲,人来到这个世上面临两大人生课题,即做人与做事。做人要“圆”,做事要“方”,这便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人作为社会中的个体,为人处世是一种哲学,要做到有方有圆,就要既坚持原则性,又保持灵活性,只有二者相辅相成,才能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百事不难。
《菜根谭》有言:“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偾事失机者,必执拗之人。”指能够建大功立大业的人,大多都是能谦虚圆滑灵活应变的人,凡是惹是生非、遇事错失良机的人,必然是那些性格执拗不肯接受他人意见的人。的确,如果太过方正或太过圆滑,则会寸步难行。只有把握好方圆之度,恰当使用方圆之道,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千百年来,“方圆有致”被公认为是最适合中国人做人做事的成功心法,成大事的奥秘就正在于方与圆的完美结合:方外有圆,圆中有方,方圆相济,方圆合一。
战国时,赵国比较弱,经常受到秦国的欺侮。赵国人蔺相如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一次次挫败了秦王的诡计,因此被封为上卿,兼职相位,排在大将军廉颇之上。廉颇自恃战功卓著,不愿屈居蔺相如之下,曾当众扬言:见到蔺相如后,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后,不愿与他相会,每当朝见赵王的时候,就称病不去。
有一天,蔺相如因事外出,在路上远远看见廉颇从对面过来,忙令车夫将车拐进旁边的胡同躲避。蔺相如的门客纷纷为此不平,向蔺相如进言:“我们之所以前来投奔先生,只是因为倾慕先生高尚的人格。如今先生贵为上卿,廉颇口出恶言,先生避之于朝堂,又避之于街市,太过分了。普通人这样做也会感到耻辱,何况身为将相呢?”
蔺相如问:“依诸位之见,廉将军能比得上秦王吗?”众门客齐声说:“廉将军当然不如秦王。”蔺相如接着说:“即使像秦王那样的威风,天下没有人敢与之抗争,我尚且敢在朝堂上公开呵斥他,羞辱其群臣。我蔺相如难道唯独畏惧廉将军吗?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入侵赵国,只是因为文有我蔺相如,武有大将廉颇。如今两虎要相斗,必有一伤,势必削弱抵御外敌的力量。秦国如果知道了,就会乘机入侵赵国。我之所以躲避廉将军,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以私怨为轻啊。”
这话传到廉颇耳中之后,廉颇很觉惭愧,便到蔺相如门上负荆请罪。蔺相如见后,忙将他扶起,好言相慰。于是将相二人重归于好,结为同生死的好朋友。
方圆之道是经典中的经典,是哲学中的哲学,是智慧中的智慧。孟子说:“规矩,方圆之至也。”五千年的生存智慧浓缩于方圆之中,似太极般刚柔相济,变幻无穷。方圆智慧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应不变,可以让你进退自如,无往不胜,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成就功名与大业。
在飞速发展的社会里,如果不注重人际关系,只顾自己埋头苦干,是很难成大事的。当然,行事为人过于方正可能会树敌过多或显得不近人情而伤了别人;然而过于婉转又容易被人说成圆滑,所以行方圆之道要掌握“度”。掌握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在于,在为人处世的适应与变通上,不能强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情。
你若要问,一个人的成功主要依靠什么?你不妨先观察一下周围的人。那些成功的企业家、精英们,他们的成功是否仅仅因为专业知识精良呢?显然不是。就像美国著名人际关系专家戴尔·卡耐基说的: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依靠专业技术,而85%却要依靠人际交往、有效说话等软科学本领。
总之,方圆智慧是为人处世的永恒智慧,是洞明世事的至高学问。无方不成圆,在坚持方正原则中以圆融处世,才是在社会中长久立足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