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项研究显示:人们得出最终结论,有55%是根据说话者的举止做出判断,38%根据说话人的语气、语调、音量等做出判断,7%根据说话人的词句和讲话内容来判断。这也就意味着,倾听者得出的结论,其中有93%来自说话者怎么说,而不是说什么。所以,要想把话说到人的心窝里,不仅要知道说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怎么说。
有位教授在雨天去教堂祷告,临走时发现自己的雨伞不见了。这把伞是一个亲密的朋友送他的生日礼物,所以一直很珍惜。为了找到这把伞,他决定在报纸上刊登寻物启事。不过,三天过去了,依然没有任何音信。此时,正好一个经商的朋友来访,他把自己的遭遇及登报的经历都讲述了一遍。
“你的广告是怎么写的?”朋友问道。
教授从口袋里把报纸掏出来,只见商人朋友接过来后念道:“本人上周日在教堂丢失一把黑色绸伞,若有好心人捡到,请送往人民路103号,本人有20元作为酬谢。”
看完后,商人朋友慨叹道:“登广告也是有学问的,你这样写肯定不行。这样,我来帮你拟定一份广告词,如果依然找不回你的伞,我就给你买一把新的。”
商人朋友拟定的新广告很快就见报了,结果第二天早上,教授打开门吓了一大跳,因为院子里横七竖八地躺着十多把雨伞,而且他丢失的那把伞也在其中。
教授很纳闷,赶紧打电话给他的商人朋友,问究竟是怎么回事。
商人朋友也没说什么,只是把广告词给他完整地念了一遍:“上周日,有目击者看到有人在教堂取走了一把不属于自己的伞。取伞者如果不想惹麻烦,请速将伞送到人民路103号。”
同样的目的,不一样的说法,产生了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怎么说”的重要性。在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除了言辞要考究之外,具体的行为动作、说话方式等也要符合当时的场景。比如,如果你的沟通对象坐着而你站着,那么你最好也坐下来;如果他们站着而你坐着,你要么选择站起来,要么给他们提供椅子;如果他们交叉双腿而你抱着胳膊,你就是在传递一个接近他们的信号。如果你的谈话对象很活跃,那么在和他沟通的过程中,你至少得表现出一定的活跃性;如果对方相对文静,那你就需要控制自己的行为。要知道,当那些不活跃的交流者把注意力集中在观察你的手、胳膊和面部表情时,就很难听清楚你在说什么。
根据相关研究,聆听者得出结论会受到语速和音量的影响。有些人讲话极快,有些人讲话则慢腾腾的。如果你不得不重复几次,对方才能听懂你说的是什么,说明你讲得快了,应该降低语速。同时,注意对方说话的语速,然后调整自己的,以便让两者尽量接近。你不必像其他人一样讲得那么快或那么慢,但应该尽量减少这种差别,并传递表示亲近的信号。
除了说话的内容、讲话的方式以及相应的肢体动作之外,说的顺序也会对听者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下面是一位美术教师和一位母亲之间的谈话,或许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
老师:“从下个礼拜开始,您家孩子的学费要涨了,从现在的每小时150元调整到220元。”
母亲:“哦,为什么要涨学费呢?”
老师:“因为您家的孩子进步很快,她现在画的画已经达到了高级班的水平,所以现在要按照高级班的标准来收费。”
如果你是孩子的母亲,面对这种情形该如何作答?是庆幸孩子进入高级班呢,还是抱怨多收学费呢?相信很多母亲的内心会比较纠结,甚至怀疑自己孩子的画画水平是不是真的进步了。但是,如果把老师的话换下顺序,那么她的话的意思会有怎样的变化:
老师:“王女士,恭喜您了,您家孩子的画画水平越来越高了,经过我们老师的一致同意,他现在可以进入高级班了。”
母亲:“哦,是吗,那真是太好了,我还一直以为他画得很烂呢。孩子能取得这样的进步,也是你们老师教得好啊!”
老师:“哪里,是您的孩子有资质。”这不马上要进入高级班了吗,所以又要您破费了,我们高级班的费用比初级班的费用多130元。”
老师又摸着孩子的头说:“你可要加倍努力哦,别辜负妈妈的期望。”
要把话说到对方的心窝里,内容固然重要,但如果忽视说的方式,就会给自己带来难以预料的麻烦。所以,在与人沟通交流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怎么说”。
知心话
说话能否产生效果以及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不仅取决于说话者说了什么,还取决于对方是怎么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