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人而异是心窝话的基本法则

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是当世大儒,门下有很多学生。因为王阳明平时并没有著书立说的习惯,所以很多学生便把他平日所言私自记录下来。王阳明听说后很生气,说了这样一番话:“圣贤教导人们,就像医生用药,都是根据病情来开方子,考察病人体质的虚实温凉、病理的阴阳内外来实时增减药量。关键只在治病,怎样用药本来就没有固定的说法。如果拘泥于一种药方,很少不害人的。现在我同大家不过是针对各自的毛病努力磨炼,只要能够改正,那么我的话也只不过是无用的累赘罢了。如果你们不知变通地死守我说的话,到时候误人误己,我的罪过还弥补得了吗?”

王阳明的观点很明确,自己的言论固然有价值,也要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情才管用。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随便乱借鉴,只会误人误己。事实上,心窝话即便不算“圣人言”,也应该遵守相同的法则:因人而异。

汤芬是刚入职两个月的“90后”姑娘,因为迟到扣工资的事情,她怒气冲冲地跑到经理办公室,咄咄逼人地抱怨自己的不满。经理也是一位女士,而且年龄比汤芬大不了几岁。看汤芬当时的情绪状态,经理并没有急于反驳,也没有翻脸怒斥,而是心平气和地听汤芬把话讲完。等到汤芬的情绪平静下来之后,经理才缓缓开口说:“如果吵闹能够解决问题,我愿意在这里陪你好好吵闹一番,关键是,这并没有什么效果。至于扣你工资的事情,你应该先到财务那里咨询一下。如果是财务部门的失误,我替你出头;如果是你自己的问题,就算你在我在这里闹上三天三夜也不管用。你年轻气盛,我就不和你计较了,或许你身边的朋友、同事都是这个样子,你回去后也好好反思一下。”

适当的沉默以及心平气和的话体现了经理的大度,不与新员工计较的风度,最后几句话不动声色地把她和身边的同事、朋友也都批评了,经理的做法不仅达到了批评的目的,还让下属产生一种敬畏心理。当然,如果是老员工,经理完全可以换一种批评方式,或许更直接、更严厉。但是对于刚入职场的新人,批评时不能一点情面都不留。

不同的人因为性格特征、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各不相同,对于批评的承受力和接受方式也不尽相同。面对同样的批评,有些人可能不痛不痒,有些人可能痛不欲生,还有些人表面上顺从,暗地里却产生逆反心理。

当然,批评只是说话的一种表达方式,现实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场景、各种各样的人,为了与他人之间有一个良性的沟通,我们也需要懂得各种说话的技巧。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说过一句话:“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句哲理给我们的启示便是,不要渴望用一种说话方式讨好所有的人,也不要渴望用一句赞美取悦所有的心。要把话说到他人的心窝里,就需要多动点脑子,真正做到因人而异。

知心话

心窝话大体上遵循相似的规则,但具体到每一个人,涉及不同的事,还是需要因人而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