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经常有人说话时情绪激动,咬牙切齿,恨不得在话一出口的时候,就用严厉得不能再严厉的语气,将其刻在石头上。这样决绝的态度,这样咬牙切齿的面目,导致不管说出多么中肯和合情合理的话,也很难让人接受。世上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并不少见,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人们在做事时没有留下回旋的余地,导致遇到突发情况时,只能继续硬着头皮往上冲,根本不能退缩,或者做出其他更合理的选择。其实,不仅做事如此,说话也同样需要注意这一点。一旦把话说绝,当事人都无法抹开面子,就算想回旋也没有台阶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言只是沟通的介质,并不是实质性的内容,何必在说话时过于较真和激动呢?!常言道,有理不在声高,当然,决心也无须用决绝的话表达出来。真正让人敬佩的是这种人,他们说话时总是温言细语,柔声细气,但是似乎有一种不怒而威的力量,让人不得不重视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将其牢牢地记在心间。而且,你绝不可能从他们口中听到失去理智的话,甚至他们还会给你很多可能性供你选择,这就是不卑不亢,绵里藏针的语言智慧。在这样的语言智慧下,当事人可以非常从容地做出选择,根本无须担心自己的话会把自己或者他人逼入死角。
现代社会,很多人都脾气暴躁。也许是因为生存压力巨大,也许是因为生活中的诸多不如意,总之,他们就象是工艺粗糙的炮仗,轻而易举地就会被点炸。如果两个这样的年轻人遇到一起,争执也会随之而起。实际上,说话决绝有什么好处呢?不但是逼迫别人,也是逼迫自己,甚至还会把事情弄得更糟糕。真正聪明理智的人,会保持良好的心态,以最友好的方式和他人交流,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尤其是在职场上,很多人一旦工作上有了突出的表现,就会恃才傲物,不把所有人看在眼里。殊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一如既往地尊重同事,你才能拥有更加平坦的职业生涯。
万事万物都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在对待一切问题时,我们都应该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客观分析,再以发展的眼光随时保持调整的状态,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很多人喜欢墨守成规,即使做错了事情,也拒绝认错。还有些人则善于据理力争,一旦占据道理,就得理不饶人。这样的行为,都只会给我们带来伤害。俗话说得好,人是活的,石头是死的。作为灵活的人,我们必须根据现实情况调整心态,把握人生。在这个世界上,任何奇迹都有可能发生,任何意外也有可能随时出现。我们必须灵活地运用语言,才能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更融洽地与人交流。
为了研究说话的分寸,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两位学者曾经专门展开了一项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实验对象是若干家庭主妇,实验的目的则是研究如何有余地地说话,才能让自己的请求不被拒绝。
他们首先打电话给约翰太太:“您好,我是消费者协会的工作人员。为了了解消费情况,我们想请教您几个问题,是关于家庭日常消耗品的。”“好的,没问题。”约翰夫人很容易就答应了。随后,他们提问了几个关于沐浴露和洗发液品牌的问题。过了几天之后,他们又打电话问约翰夫人:“您好,我们前几天打过电话给您。为了调查更加深入,我们能否派出几个工作人员去您家里,亲自和您探讨关于家庭日用品消费的问题?”结果,约翰夫人只思考了几秒钟,就表示欢迎。
为了对实验结果进行对比,他们又对其他家庭妇女进行了不同的实验。在这一组实验对象中,他们首先打电话给亨利夫人:“您好,夫人,我是消费者协会。为了了解情况,我们想派出几个工作人员去您家里了解情况,希望您能同意。”不出所料,亨利夫人坚决表示拒绝。甚至在给其他实验对象打电话时,他们刚刚说了去家里了解情况的请求,电话就被挂断了。
接受陌生人来自己家里,这本来就是一个很容易遭到拒绝的请求。然而,两位学者先是采取了迂回曲折的方式,让事情留有余地。对于在电话里简单回答几句,人们还是更容易接受的。因而,第一种方式首先从心理上打开了约翰太太的防范之门,接下来几天之后才又提出不情之请。在第二个实验小组中,实验者一上来就提出了让人马上就会产生警惕心理的请求,因而很难行得通。此外,第一种方式中,大多数采取疑问的方式,征求被实验者的同意。第二种方式中,则是以通知的方式,不给实验对象选择的空间。这样一来,自然更容易导致实验对象的反感。
不管什么时候,我们与人交流都应该留有余地,这样才能回旋自如。假如总是说起话来咄咄逼人,则很容易让人心生反感,自然也就难以得到对方的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