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到为止,不必太透

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古人留下的这句训诫,至今让很多人误以为必须声色俱厉,才能说出对他人有帮助的话。然而,如果你帮助了别人,你声色俱厉的建议被别人接受了,但是你因此而得罪了这个人,让他再见到你时横眉怒目,恨不得躲着你走。这样的结果,未免让人感到遗憾。现代社会讲究高情商,很多事情都可以以迂回曲折的方式解决,包括说话,包括训诫,也都可以以委婉的方式进行。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能以容易让他人接受的方式,表达我们的劝诫,让他人乐于接受,还能在受益之后感谢我们呢?这样皆大欢喜的结局,岂不是更好?

常常看到有人在批评或者指责他人时,总是一遍又一遍不留情面地呵斥。这样的做法,无异于让对方丢尽脸面。即使是三岁孩子,也会觉得无地自容。最终的结果或者是引起逆反心理,或者是导致分道扬镳。

事实上,说话也要分情况。有些人自尊心很强,内心也非常明白事理,如果他只是因为一时糊涂犯错误,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点到为止。如果有的人厚颜无耻,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误,即使说了很多遍也不管用,那么就应该想想除了语言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方式可用,以督促他恢复自尊和自信,更有尊严地活着。总而言之,就算对待小孩子,也不要一味地批评,毫不留情面。很多话,根本没有必要说得那么透,点到为止就好。

古人常说,一字千金,字字珠玑。这些词语都是用来形容语言的宝贵。试想,如果一个话痨整日对着你唠叨,你还会把他的话听进心里吗?你只会将其当作耳边风。相反,如果一个人平日里惜字如金,偶尔对你说几句点拨的话,你一定会凝神细听,还会认真反省自己,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这样说话,才是真正的忠言不逆耳,才能达到目的。商朝末年,商纣王非常昏庸,整日沉溺声色。为了国家,丞相比干冒死进谏。一次、两次、三次……最终,商纣王一气之下,将其处以剖心的死刑。这样的劝谏方式,尽管表现了比干的深明大义和视死如归,却死得不值。如果比干能够采取一种更合适的方式,不但能保全自己的性命,还能让商纣王采纳他的进谏,改变昏庸的作风。当然,比干已经死了数千年,这条经验和教训,只能留给后人享用啦。很多时候,把话说得太透,不给对方留颜面,反而会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聪明人不会处处咄咄逼人,而是手下留情,让对方自我反省,自我提升。

很多事情,我们在做的时候都要留有余地。很多话,我们在说的时候,也要留有余地。因为很多人和事,一旦看透说透,就会让人兴致索然。真正聪明的人,会把话说得恰到好处,看破而不说破,才能给自己和别人都保留更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