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喜欢被怪罪,批评点到为止就好

人不可能没有缺点,也不可能一直都不犯错,同时,犯了错,却不喜欢被人怪罪,这是人的通病,因此,由己及人,要保持一颗包容的心,对别人犯的错误,不要急着去怪罪,即使要批评,也最好点到为止,怪罪少一点,包容多一点,这样才会让彼此的感情持久。

人际关系大师卡耐基在自己的著作里记述了这样一件事:

很多年前,我的侄女约瑟芬孤身一人离开家,到纽约来做我的秘书。当时她仅19岁,只有中学学历,已经毕业了3年。如今,她已经成长为一位很能干的秘书。

刚刚做我秘书的时候,约瑟芬总是犯一些让我无法忍受的错误。有一天,我忍不住想要批评她的时候,又对自己说了这样的话:“不要着急,等一等,戴尔,你的年纪比约瑟芬大一倍,你处事经验也高过她一万倍。你怎么能希望她具有你的观点?你的判断力呢?你的见解呢?戴尔,在你19岁时,你都做了些什么?还记得你那些愚拙、愚蠢的错误吗?”

在我批评别人之前,我先说出了自己的错误。而当我真诚地站在公平的立场上想这些问题时,又发现约瑟芬比当年的我要优秀得多。从这以后,当我想要提醒约瑟芬的错处时,我不会用指责的语气,而是会这样说:

“约瑟芬,你犯了一点错,可是老天爷知道,你并不比我所犯的错误更糟。你不是生下来就会判断一件事的,那是需要从经验中得来的。而且,我在你这个年龄时,犯过很多可笑的错误,现在你比我强多了,我绝不想批评你,或是其他任何人。但是,如果你照这样做,你想是不是更聪明些呢?”

卡耐基就这样“轻描淡写”地批评了侄女,虽然“点到为止”,可是这不代表没有效果。事实证明,很快约瑟芬就改掉了那些毛病,成为一个非常称职的秘书。

西方人似乎是有很强的“是非观”,对待事情的态度也很分明。虽然中国人也有很鲜明的“是非”观,但是似乎总是抱着模棱两可的态度,常说的一句话是“很难讲”。

其实,这并不是说中国人缺少判断能力,只是抱着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心态来包容一切,是中国人的一大特色。也正是这一特色,为中国人的人情交往添上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对某件事情的态度“模棱两可”实际上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模糊哲学,沟通中充满了变数,对人和事的把握需要用发展的思维来考虑,而不是采取僵硬的方法。这就需要包容。在不确定自己的立场和判断之前,最符合实际的做法就是不随便否定什么观点,特别是沟通的时候不能急着怪罪对方。

心理学家高伯特说过:“人们只在不关痛痒的旧事情上才‘无伤大雅’地认错。”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有些幽默,但却是事实。由此,也可以证明:愿意承认错误的人是少的——这就是人的本性。有人犯了错,你在批评的时候,一定拿捏好分寸,大棒加胡萝卜才是有效的方法。人性其实都是脆弱的,易被击垮但也易抚平,关键在于你的一两句话,可以起到平衡心理的作用。因此,即使怪罪,也要注意善后。

有句古语这样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湖水太清澈了,就没有鱼儿可以栖身了,因为那会变得非常不安全。同样的道理,对人体察得太清楚,就不容易和对方建立信任关系了,因为人失去了栖身的环境。所以,最好能够糊涂一点,包容对方的些许错误和意见,这样不仅能给对方留下腾挪的余地,也能为自己留有余地,避免彼此关系的紧张。

宋太宗是一个气度恢弘的人,他能够容忍大臣的一些过失,所以实现了有效的国家治理。孔守正和另一位大臣王荣陪伴皇上喝酒。两个人喝得大醉,就当着宋太宗的面争论秋季守卫边境的功劳,结果完全失去了君臣的礼仪。在当时,这种行为是“大不敬罪”,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应该交有关部门治罪,但是宋太宗没有这么做。

第二天,孔守正和王荣清醒过来,听别人说起自己在皇帝面前的失礼行为,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于是两个人一起到金殿上向宋太宗请罪,但是宋太宗若无其事地说:“我当时也喝多了,有许多事情根本记不起来了,你们不用在这里打扰我了,下去吧!”就这样,宋太宗糊里糊涂地化解了一场不必要的误会。

从这个例子里不难看出宋太宗包容臣下错误的气度,他以模糊的表述化解了误会,避免了争执。在做事的时候,明确目标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是,牵扯到人的关系的问题时就复杂起来,需要讲求策略才能把事情处理得圆满。当一些东西不能明言的时候,把握糊涂处事、包容一切的要义就很有必要了。

在与人沟通的时候,说话要符合人们容易接受的规律,这样谈话才能进行得更顺利。比如,沟通中发现对方遇到了尴尬的情境,这时最好假装不在意,更不能故意去责怪对方,这样对方感受到了你的关爱,心情舒畅,后面的沟通也就比较容易进行了。

其实,包容并不是容易做到的事情,因为怪罪别人是受到我们情绪支配的下意识的行为,当他人做错了事的时候,我们倾向于让对方认识到,让对方觉得对不起我们,或者应该进行道歉,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习惯于怪罪别人。

然而,要清楚怪罪人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不妨想想自己被别人怪罪的场景,还有自己当时的心理感受。怪罪的双方,无论对与错,怪罪人的那一方都会把责任推到对方头上,双方斗气,矛盾越来越激烈,结果于事无补,两败俱伤。

对方应该做到的事情没有做到,再怪罪也是没有用的。要知道,不怪罪人,人情还在;怪罪人,连人情也不在了,事情仍然是原来那样,甚至比原来更糟。

你还要知道,很多事情,虽然尽力了,但也不见得能够做好,所以只要当事人全力去做了,就足够了。许多时候,由于能力有限、时机不对,以及其他更复杂、不可控的原因,事情没有办好,那么你应该查找其中的原因,在以后的执行中改进,而不是劈头盖脸一番怪罪。

总之,在沟通中,如果你准备怪罪他人的时候,一定要由己及人,换位思考,这样更有助于自己变得理性,从长远的角度决定眼前的进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