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补偿手段,消除被拒者的失落感

19世纪英国首相迪斯雷利很有智慧。有名军官,请求狄斯雷利提名他为男爵。迪斯雷利知道此人才能超群,也很想跟他搞好关系,但他不满足封爵条件,迪斯雷利无法答应他的要求。于是,迪斯雷利把军官单独请到办公室里,对他说:“亲爱的朋友,很抱歉我不能提名你为男爵,但我可以给你一件更好的东西。”

军官疑惑地看着狄斯雷利。这时迪斯雷利放低声音说:“我会告诉所有人,我曾多次请你接受男爵的封号,但都被你拒绝了。”

这个消息一传出,众人都称赞那名军官谦虚无私、淡泊名利,对他的礼遇和尊敬远超过任何一位男爵。军官由衷感激迪斯雷利,后来他成了迪斯雷利最忠实的伙伴和军事后盾。

拒绝是没有问题的,我们要考虑的是拒绝之后的事情,特别是如何安慰对方。因为在拒绝面前,每个人都会觉得空落落的,很不开心。如何填补这种失落的空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事情。

在人的心理机制当中,心理补偿效应的影响十分明显。出于心理补偿的考虑,人们常会有自我吹嘘的行为。比如人们在面试或项目谈判的时候,为了减少自身的焦虑,往往会夸大自己的能力和身份,甚至大包大揽。这种自我吹嘘其实也是为了弥补落差,在心理上达到理想自我的境界,也是出于显示自我、获得别人关注的目的。

换句话说,人们为了增强自信或减少自身的焦虑,会经常性地说一些大话。可以这么说,借说大话来增强自信,减少恐惧与焦虑,这是常见的行为。了解这一点,就可以试着通过弥补对方的心理空白,来化解拒绝后的尴尬。

尽管心理补偿效应被认为能够有效调节心理,但它并没有真正为人们所掌握。心理补偿效应其实是一种潜意识行为,没有多少人会意识到它的存在。一旦遭遇拒绝或失败,这种效应的影响就会清楚地表现出来。

有的人面试失败后会说:“那家公司看起来就不怎么样,即使录用我,我也不会去!”有的人未通过精英选拔则称:“那里培训出来的人将来要承担很重的责任,工作压力又大,没什么意思。”

有的人向心仪的人表白,被拒绝后,却说:“别看她长得漂亮,其实冷冰冰的,不是个温柔的人。”

有些人没能被大企业相中而只能进入一家小企业工作,他们就说:“在这里工作,自己很被看重,比在大企业里有更多的机会。”

如此种种,其实都是心理补偿效应在作祟。与其让对方因心理补偿需求而对我们心生怨恨,我们不如在拒绝之后,主动去补偿对方,化解双方之间的尴尬。

如果不能满足对方提出的要求,则可以帮助对方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以作补偿。本来拒绝是挺尴尬的,但你要是这样做了,对方心理得到补偿,原本的不满也会得到缓解。哪怕你不能帮对方做某些事情,也可以给人以安慰。

比如,你可以提供某些建议。对那些心急火燎,急于找到解决方案的人来说,他们往往只看到其中一条道路。假如对方走的是“向我们求助”这条路,而我们又觉得这条路实在行不通,那么不妨向对方提供另一条可行的道路。例如:“对于刚才你说的这件事,我恐怕无能为力。不过我有另外一个建议,你不妨试试看……”如果对方能够接受我们提出的建议,那么自然是皆大欢喜;如果对方不肯接受,那么我们无法帮忙也在情理之中,这样拒绝起来就有理有据、顺理成章了。

有补偿地拒绝,这样才能表现出你的诚心和诚意,避免让人心里留下疙瘩。因为你的拒绝可能会给请求者造成一些麻烦,影响他的计划的实施,甚至使他的计划搁浅,所以应该努力为他提供一些其他的办法,这样能够有效减轻对方的挫折感和对你的怨恨心理。如“要是明天的话,我大概可以去一趟”或“我可能没办法帮你,不过你可以去财务部,或许他们有办法”之类的话,向对方表达你愿意帮他的诚意,缓解尴尬的局面,从而赢得对方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