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学者从事教育评论工作,所以经常参加一些家长会之类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大家会请他做演讲。但在演讲过后,他常常会感到很尴尬:“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习惯性地说,‘大家有什么问题吗?可以提出来’。但是结果让我感到很难受,因为最常见的状况就是冷场。基本上很少有人提问,全场鸦雀无声,都盯着台上的我。这让站在台上的我顿时有种不知如何自处的感觉。”
学者遭遇了很多类似的“冷场”情况,经过观察之后,学者发现一个事实:听众的沉默,让演讲者不知所措,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学者感到有些奇怪,因为在刚刚开始讲话的时候,演讲的人开玩笑,大家就会笑,甚至有很多人都会热心做笔记,这说明大家都在认真听他的演讲。然而到了演讲结束之后,居然连一个提问的人也没有,难道没有问题吗?这怎么可能呢?
这种尴尬的沉默现象,经常让学者黯然神伤,也许是因为他太过敏感,他太在意自己表现得好与坏了。大家听了自己的讲座,竟然没有问题,这似乎说明自己的演讲没有引发听众的思考,同时也说明听众对演讲没有兴趣。他觉得自己实际上就是被人忽视了。
很多做演讲的人都会有类似的经验,就是在以活跃的学生或企业人士为对象的演讲会上,也有同样的情况。
在此,我们不讨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只讨论沉默给人的感受。就像那名遭遇“冷遇”的学者,沉默让他感受到自己被忽视、被拒绝。对此,我们能够想象,被沉默对待时的感受绝对不会美妙。但是如果我们明白沉默对于拒绝的意义,也许心情顿时会好很多,特别是对正不知道如何拒绝的人来说,会发现沉默的拒绝效用,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事实上,沉默也许是有效的拒绝方式之一。
生活中很多人不知如何表达拒绝,心里不断地练习拒绝的言辞,可一旦面对对方又下不了决心,总是会觉得尴尬和惭愧,因此话到嘴边就是说不出来。这个时候,你可以干脆不说,以沉默来应答。学会沉默,能够帮助你拒绝很多事情。在我们遇到一些不愿被牵扯进去的麻烦时,利用沉默来表达拒绝,会更加自然。
例如,有人送来请帖,请你去参加一个聚会。如果你不想去,可以不给予对方任何回复,这样,一般人都会明白你的意思。这种沉默的方法既能达到拒绝对方的目的,又能避免直接拒绝带来的尴尬。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沉默以对,沉默拒绝的方法也有一个适用性的问题,这种方法更加适合运用于那种特别容易陷入争论的事情上。
我们知道,“不”是一个令人失望和沮丧的字眼,因为对被拒绝的人来说,这个字意味着完成某件事情的希望又少了几分。如果对方极度渴望实现自己的目标,那么他必定会想方设法来说服你不要拒绝。
就算你明确告诉他拒绝的理由,并且给他指明其他出路,他依然会不依不饶、纠缠不休,这样一来,你们之间势必会展开一场激烈的争论。即使通过争论,最终得到的共识依然是拒绝,但你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如果你稍微心软一点,面对对方咄咄逼人的攻势,很有可能掉入不得不接受的陷阱!
例如,当一个银行业务员向你推销信用卡时,你拒绝对方说:“对不起,我已经办了好几张信用卡了,所以不需要。”
那么,对方很可能抓住你回答中的弱点进行反击:“是吗?那您每天带着好几张信用卡出门,一定觉得很不方便吧!”
“还好吧!”你的回答通常会是这样的,而这就进一步给了对方可乘之机:“只要您办理我们银行新推出的信用卡,就可以一张卡走遍天下,您在全球八百多个城市都可以随时享受我们优质的服务。因为这个月是推广月,所以现在办有礼品赠送,并且可以享受免年费的优惠……”
怎么办?原本是想拒绝对方,却因为表达不到位而使对方有机可乘了。甚至,自己拒绝的理由反而成了对方进一步推销产品的理由。无论结局如何,被对方打扰已经是无法挽回的事实了。
因此,如果你觉得有求于你的人是个辩论高手,或者自己不够狠心,很可能被对方的凌厉攻势驳倒,那么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以沉默来拒绝对方。因为没有了回应,再伶牙俐齿的人也无法抓住语言中的弱点来顺势进攻。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即便对方舌灿莲花,把产品吹得天花乱坠,只要我们保持沉默、不予理会,不消几分钟,对方就会自知没趣,灰溜溜地走掉!因为他们得不到预期的回应,气势和信心就会随之减弱,直至最后彻底放弃。在沟通中,你的沉默和无言将不断地消磨对方的热情,让他失去继续说下去的信心。
当我们想要表达自己的拒绝而又不知道如何做时,不妨用沉默来代替语言,这样往往能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但是,沉默并不是万灵丹,当别人对我们提出某些不合理的要求时,如果我们还沉默以对,就会助长对方的气势。比如,有人侵犯我们的正当权益,我们当然不能沉默以对,因为沉默在这时候属于一种无效拒绝,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强烈地表达不满,并且采取自我保护的手段,进行坚决的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