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梁是一个特别热心的年轻人,别人有什么事情的时候,总会请他来帮忙,而他总是能够把事情办得妥妥帖帖,让人放心。因此,进入公司之后,小梁很受同事们的欢迎。但是随着大家对小梁的认同,他乐于助人的形象深入人心,以至于找他帮忙的人也越来越多。这让他有些忙不过来。
有些人甚至把找小梁帮忙当成了一种习惯。比如,老周常常请小梁帮忙整理文件,李姐则不时请他帮忙检修电脑……
开始的时候,对于这些请托,小梁总是来者不拒,无论是谁,只要请他帮忙,他便会立刻施以援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慢慢发现,自己需要帮助别人做的事情远远多于自己分内的事情。而且,最为糟糕的事情是,小梁大量时间花在了帮助他人上,导致他的分内工作总是会出现一些问题,为此每到月底他都会被上司批评。
如果再这样下去,小梁很清楚自己的下场:自己肯定会被老板扫地出门的。于是小梁暗下决心,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工作上。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因为大家都已经习惯得到他的帮助,所以请托总是源源不断,他根本无法专心工作。怎么办?对这些请托直接表示拒绝,这样虽然有效,但他的工作思路仍旧会被打断,而且更为糟糕的是,可能会惹人不快,导致同事关系紧张。
小梁想了想,便决定先下手为强,把请托的门堵住再说。
在通常情况下,老周的文件都是在下午三点后整理,于是小梁把约见客户的时间定在两点半。这样一来,老周只能自己动手把报告资料输入电脑。
至于李姐维修电脑的事情,拒绝起来就比较轻松了,他可以直接说:“等我忙完这点儿事情,就过去帮你弄好。”结果往往是小梁把自己的事情忙完再过去的时候,等不及的李姐已经找别人将电脑的问题处理好了……经过这种调整,小梁规避了很大一部分请托,把麻烦挡在了门外,终于得到了清静。
在中医中,有一条特别著名的理论,即所谓“治未病”,就是在还没有病之时,做好预防工作,争取不生病,而不是总想着生病之后再去治疗。这种预防性的医疗思想,影响了中国养生学。不仅如此,这种思想还让我们学会了未雨绸缪地做事情。在拒绝的过程中,也要具备这样的思想,努力先将麻烦挡在门外。小梁拒绝请托的例子,就是这一思想的实践,值得我们学习。
如果问“防患于未然”和“亡羊补牢”哪一个更好一些,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当然是前者。亡羊补牢,虽然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我们挽回损失,但毕竟是在问题发生之后的补救措施,终究不可避免会受损失,给自己带来麻烦。相较之下,防患于未然则要好很多。依靠某种预警机制,把问题发生的概率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产生的损失自然比较少,甚至可以避免受到损失。
如果把问题出现之后的拒绝比作亡羊补牢,那么先知先觉,提前避免问题的出现,就是防患于未然。这种预防性的拒绝技巧,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化解麻烦,更为重要的作用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减少正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莫名的干扰。
比如,你正在专心工作的时候,如果突然受到打扰——朋友的电话、上司的临时任务、同事的请托等,因而不得不中断工作,转而去处理这些突发事件,待处理完这些琐碎的事情之后,要想再回到刚才高效率的工作状态中,就很困难了。而这些突发的打扰,会导致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质量下降。
对于这些琐碎的事情,如果我们一件件地去拒绝,无疑是亡羊补牢。因为事情毕竟已经发生了:电话响了,我们不得不接;上司的临时任务、同事的请托,即使我们找到理由去回绝,工作的思路和灵感也已经被打断了。你要重新进入良好的状态,调整自己的情绪,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最为糟糕的事情在于,突发的干扰频繁出现,你还不太好拒绝。因为你不断地表示拒绝,就可能会让周围的人感觉你缺乏进取心和团队精神。所以在拒绝时,尽量不要做亡羊补牢的事情,而应防患于未然,设法在请托还没有发生的情况下,先将之挡在门外,避免那些突如其来的干扰打乱自己正常有序的工作状态。
小梁的做法就很有效果,打扰自己的因素一下子少了许多。他的工作变得有条理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都得到了提高。更为重要的是,他的空闲时间也变多了,他仍然会帮助同事做一些事情,不过,这与之前那种忙碌的状态相比,好了很多。
拒绝的表达不一定要用嘴巴说,如果我们能够像小梁那样,为自己设立一套防御机制,把无力完成的请托挡在门外,那么拒绝的目的同样可以达到,而且效果会更好。
例如,有朋友上门找你,你知道对方最近想要借钱搞投资,在对方还没开口之时,你就说:“看你好像有事,你我兄弟多年,有什么事情尽管说,我一定全力相助,除了借钱之外。”这样开始就用话堵住对方借钱的想法,对方多半不会再说借钱的事情。
先把不能帮忙的事说出来,于是求人者自然不好再说什么。这种方法对于那些躲无可躲的人来说,尤其适用。比如接到一个经常找你帮忙的朋友的电话,如果他一开口便问你:“最近忙不忙?”如果此时回答“不忙”或“还好”,那么他的下一句话自然就会转到正题上来。于是这个时候你可以这样回答:“忙啊!最近忙得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了,每天加班到凌晨,快累垮了。”你这样一说,他就会知道你是帮不上忙了,请托的话自然就不会说出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