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他人要讲究方式

古时有个农夫与村里的富翁是道义之交。一年,农夫田地的收成不好,到了年尾,不得不借钱过年。

农夫找到了富翁,希望他可以帮助自己。除夕那天,富翁兴致很高,非常爽快地掏出了钱,借给了农夫,还大方地说:“拿去用吧,不用还了!”

农夫小心翼翼地接过钱,谢过了富翁之后,匆匆往家里赶。富翁冲农夫的背影又喊了一遍:“不用还了!”

大年初一的早上,富翁很早就起来了,当他打开院门时,发现自家门前的积雪已被人扫过,院子里干干净净。一打听,才知道是农夫一大早做的。

富翁蓦然明白了:给别人一份施舍,就把别人当成了乞丐。想到这里,他立刻去找农夫写了一份借契。

当对方有困难时,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会使对方倍感温暖。而有时候适当地请求对方帮助,还会加深朋友之间的友情。但是,千万不要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帮助别人,这样只会让人感到不舒服。做人要学会尊重他人。

有位作家打算长期资助一名贫困山区里的学生。于是,他选定了一位品学兼优的孩子。作家每隔一个月都寄去一笔善款,但从来不问善款的去向。

那个孩子给作家写了一封感谢信,但作家没有回信。再后来,孩子竟写信给作家,让其增加汇款金额。其实,之前寄去的善款已经足够。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信,作家一打听才知道:这个孩子后来因学习失意,拿钱去网吧上网,肆意挥霍,酗酒打架,甚至曾被送进了少管所。

这个孩子的所作所为,令作家心寒不已,以至于作家一度偏激地认为孩子的品行不好,但他从没有反省自己的助人行为所存在的问题。

作家的助人行为有错吗?表面上看没什么问题,有问题似乎也是那孩子本身品质的问题。但是事实上,作家的助人行为是存在问题的——是他把帮助变成了施舍,将一种需要感激的帮助变成了一种理所应当的施舍。

当你站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上,对他人施以援手的时候,要注意说一些必要的话,否则的话,就会伤及他人的自尊。

那位作家在资助孩子的同时,若能够重视孩子的感谢信,多跟孩子说一句:“希望你能够好好学习,以后考一个好大学,有一番作为,那叔叔就心满意足了。你可不要让叔叔失望哦。”也许事情就会是另一番景象。

因此,帮助他人的同时,要表达尊重和鼓励,这样的帮助才会更有效。除了对帮助对象要注意表达的方式,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对于其他的参与者也要有起码的尊重。

有个人与他人结怨,为了息事宁人,他多次央求村里很有名望的老人出面调停,但是对方不愿意和解。他听说邻村有个德高望重的老人最擅长调解纠纷,于是特地去请。

那老人是一个热心人,接受了请求,便亲自上门去劝说。费了许多力气,最终使得结怨的双方达成了和解。按照常理,老人家不负所托,完成任务后就可以离开。但是,老人家并没有一去了之。

老人对已经和解的二人说:“我听说你们这件事情有许多当地有名望的人调解过,但是最终都没有达成协议。这次我很幸运,你们都这么相信我,让我了结了这件事。但是,我毕竟是外乡人,虽然做成了这件事情,但是传出去未免使本地人失去脸面,这样不好。所以,现在请你们两位帮我一个忙。”

二人听了,连忙点头说:“您请说。”

老人说:“你们在表面上要做到让人以为我出面也解决不了问题,等我明天离开此地,本地几位乡老还会上门,到时你们接受他们的调解,这样对大家都有好处。拜托了。”

二人听后,对老人家的细腻心思都很是佩服,连忙点头答应。

帮助别人,应该注意调和社会关系,助人之后不要夸功。就像故事里那位老人一样,助人化解矛盾而不居功,竭力维护好其他调和者的尊严,因此更加受到人们的尊敬。

当你打算帮助别人的时候,就要多考虑一些事情,比如帮助人的方式是否恰当,又比如其他参与者的颜面该怎么维护。总而言之,应该把事情做得更加周全一些。不要一时兴起,兴之所至便随意而为,那是不成熟的做法,弄不好的话,便会好心办坏事。

说话的智慧

乐于助人是好事,不过,好事不见得会带来好结果。若是不能采取恰当的方式,很可能会好心办坏事,把简单的事情办成复杂的事,那样的话,反而会让人难堪,导致尴尬的局面。所以,做事应该周全一些,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多想一想:你帮助对方的方式合适吗?对人够尊重吗?有没有冒犯别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