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句话,让批评悦耳起来

在你的批评、责备之语冲出口之前,一定要三思,因为批评和指责永远无法帮助我们达到目的,批评的效果远不如耐心地、心平气和地点拨。

批评毫无作用——它使人心生防备,并为自己的错误而辩护;它常常伤害一个人宝贵的自尊,并激起他的反抗;它所带来的羞愤,常常使你的伙伴、亲人和同事的情绪大为低落。

1908年,西奥多·罗斯福走出白宫,到非洲去狩猎狮子,同为共和党人的塔夫脱当选为总统。当罗斯福回到美国后看到塔夫脱的保守作风,非常不满。

罗斯福开始公开批评塔夫脱,还准备再度出来竞选总统,并打算另组“进步党”。这几乎导致共和党的瓦解。

结果,在接下来的选举中,共和党只赢得了两个区的选票——佛蒙特州和犹他州,这是共和党有史以来最大的惨败。

面对罗斯福的指责,塔夫脱是否承认自己的错误呢?当然没有,他辩解道:“我不知道所做的一切有什么不对。”

外国人说话直率,不讲客套话,批评很直接,往往让人无法接受,而闹出大乱子。

其实,如果我们采取恰当的批评方式,不仅能够化解冲突和矛盾,还能让人心甘情愿接受批评。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这样的情景:你坐在出租车上,开车的是一位年轻人,他一只手伸出车外,一只手握着方向盘,把车开得飞快,这时你是否应劝一劝他?

如果不劝,恐怕你一直要提心吊胆到下车。年轻人开车技术蛮熟练,可是谁能保证这种“走钢丝”式的开车方法不出意外呢?如果劝,一面之交,你怎么开口?

有位老妇人是这样说的:“小伙子,我对这个地方不熟,这个地方是不是经常下雨呀?”

“可不是,这个地方雨多,眼下又是夏天,‘六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哪!”

“你把手拿进来怎么样?如果下雨,我会告诉你的。你单手开车太危险啦。”

结果这位年轻人笑了起来,顽皮地说:“老奶奶,你不用担心,我会注意的。”说着,他就把手拿了进来。

年轻人把手伸到车外,绝不是为了知道是否下雨,而是一种坏习惯。这一点老人心里自然是明白的。但是,如果客观地指出这是一种坏习惯,这个年轻人在情绪上就可能产生对立倾向。

这位老人看来是深明此理,她知其非但不言其非,而是故意往好的方面误解。这种误解一方面能给对方留面子,消除情绪上的对立;另一方面,又能以误会制造出笑料,使之产生出幽默的效果。这种幽默可称“误而劝之”。

有位作家到美国访问,一位美国朋友带着儿子来看他。就在作家与朋友愉快谈话的时候,朋友的儿子爬上了作家的床,并在上面蹦跳起来。

作家很想直截了当地请他下来,不过,他转念一想:如果那么直接地指出来,必定会使孩子的父亲产生歉意,同时也显得自己不够热情。于是,作家就说了这样一句话:“请你的儿子回到地球上来吧!”

那位朋友听后,连忙说:“好,我和他商量商量。”

以上这些说话方式,都是委婉、含蓄的,属于提醒式的,但它们的效果远胜过直接批评。

记住,批评不是泄愤,不能乱来,若你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让对方改正错误,那么你就应该想办法,让对方更愿意去接受你,而不是更讨厌你。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1.对他人怀抱同情心,这样就不会对他人吹毛求疵,反而会容易对其产生错误的原因加以谅解。而且,要时刻保持和对方站在同一立场的心态,这点很重要。

2.说话要温和委婉,杜绝用刺激性的或使人听了不舒服的字眼。如果语气令人无法接受,即使对方表面上接受了,心里也会不服气。

3.话不在多,纠正他人的错误时说得越少越好,最好是一两句话就能使对方明白,然后将话题转到其他方面,不能喋喋不休,让对方产生窘迫甚至反感之情。

4.面对别人的错误,加以指正是应该的,但同时更应该对别人的正确之处进行肯定或赞扬。这样才能使对方心理平衡,心悦诚服,从而积极改正自己的错误。

5.在说服他人之前,最好的办法是让对方不知不觉地认可你的想法,让他觉得是他自己改正了,而不是在你批评之后改正了,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6.对于别人出现的不可挽回的过失,应该站在朋友的立场上恳切地指出来,使他真心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而不应该一味地指责。

7.语气非常重要,指出别人的错误时最好用请教式的温和语气,没有任何人愿意接受他人命令式的口吻。

8.批评不一定要直言不讳。批评别人的时候,最好能隐秘地指出他人的错误,维护对方的自尊心,使他自觉地改正过失。

说话的智慧

批评别人的时候,也要客气一点,这样对方会更愿意听你的话。相反,若是你的话不太客气,则容易让人产生逆反心理。批评的话本来就会让人心里不好受,而这个时候,若你说话的方式不太客气,那就更容易让人讨厌了。所以,在批评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