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男子到小吃店要了一碗面,由于面的鲜味刺激了他的呼吸道,随着“阿嚏”一声,面没有吞进肚里,却被这突如其来的喷嚏喷到对面一位顾客的面碗里。
那位顾客见此顿时大怒,他“呼”一下站了起来,一拍桌子,喝道:“没长眼睛啊,你朝哪儿喷呢?”
这名男子也愣了,他缓过神来,转头就冲伙计喊:“我告诉你不要放辣椒的,你干吗在里边放辣椒?你瞧瞧,现在可怎么办?你赔我的面钱,我要赔人家的面钱!”
伙计很委屈,争辩道:“面里没有放辣椒。”周围的顾客都看了过来,眼看这三个人就要闹起来了。
老板见势不妙,赶紧跑过来,打圆场道:“太抱歉了,是我们服务不周。”说着,又朝厨房喊道:“再下两碗面,面钱免啦。只有大家和气,才能生财嘛!”面对老板真诚的笑脸和诚恳的态度,两位顾客实在不好意思发作,只好接受。
如果老板这个时候不照顾这两位顾客的感受,试图用讲道理的手段,让他们分出是非黑白,只怕这生意就不必做了。相反,他及时地圆场,照顾了顾客的感受和面子,这件事情才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与人相处,要学会说好话、打圆场,帮助别人消除不良情绪。在当事人十分懊恼或不快的时候,有时旁人说几句得体的话,便能够消除矛盾,获得圆满结局。
清朝名臣张之洞任湖北总督时,适逢新春佳节,抚军谭继询为了讨好张之洞,设宴招待他。不料,席间谭继询与张之洞因长江的宽度争论不休。谭继询说是五里三,张之洞认为是七里,俩人各持己见,互不相让。
眼见气氛紧张,谁也不敢出来相劝。这时位列末座的江夏知县陈树屏说:“水涨七里三,水落五里三,两位大人说的都对。”这句话给两个人解了围,他们都捬掌大笑,并赏陈树屏二十锭纹银。
作为下属的陈树屏,能够调解上司间的纠纷,可谓智慧,其巧妙且得体的言辞,既解了围又使双方都有面子。他的说话方法就充分考虑了听者的心理。众所周知,对一件事情的描述,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对于话语含义的微妙差异,在说话时应该付出的热诚程度等,都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有时交谈的重点会在我们轻松得体的话语中明显地表达出来,还有的时候,我们心平气和地与人说话,也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成功地打圆场,能让一方摆脱尴尬,一方转怨为喜,最终皆大欢喜。当然,要想圆满地解决矛盾,还需要机智灵活、随机应变,不仅要说得巧妙,更要说得得体。
若你是一位领导,对于下属之间的纠纷,有时只要主动地承担责任,就可以化解双方的矛盾。
小李和老宋在同一间办公室工作。一次,小李去市政府听报告,老宋不知道,因此对小李很有意见,当面质问小李为什么不告诉他听报告的信息,两个人因此大吵起来。
彭主任了解他们吵架的原因后,对老宋说:“听报告没有通知你,这不是小李的错,是我没有要他通知你,因为你们两个人有一个人去听报告就行了。你如果有意见就对我提吧,不要责怪小李啊。”
老宋听后,觉得自己错了,于是主动向小李致歉,他们又和好如初。
世上没有劝不开的架,没有解不开的死疙瘩,人生也没有过不去的坎。有人对打圆场不以为意,甚至心存厌恶,认为打圆场就是耍滑头、和稀泥,这是错误的认识。千万不要小瞧打圆场的作用。
打圆场,目的是消除彼此的误会,缔造和谐与平衡的人际关系。这也是有智慧的人希望获得的结果。
善于打圆场的人,能够整合周遭环境中迥然不同的事物,不仅能够调解组织内的纷争,维持组织的稳定团结,还能够劝合一个分裂家庭,抚平朋友之间的嫌隙。由此可见,和事佬往往有着搭起人与人之间沟通桥梁的重要作用。因此,打圆场是一门非同一般的艺术。
说话的智慧
做人应该学一些打圆场的技巧,这将会帮助你改善人际关系。因为与人交往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容易让别人和自己感到难堪的场面,比如指责、批评、拒绝等。这个时候是对一个人为人处世能力的检验,凡在类似的场合能够打圆场者,一般说来,肯定是会为人处世的人。反之,则应该进行一番自我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