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处的外向型社会

我的女婿布莱恩非常爱热闹,喜欢被众人环绕的感觉,如果运动场上挤满了人,或者屋子里人声嘈杂,再或者是人头攒动的派对,看到这样的情景,他的兴奋就会难以言表。对他来说,唯一的遗憾就是人太多,他无法和每个人一一交流。

《星球大战》续集首映的时候,他在好莱坞耗了一整天,不为别的,就想感受一下那种热烈的氛围。不管是哪部电影,首映永远是他的不二选择,因为首映那天电影院里肯定是座无虚席。

而我则完全相反,总是等到电影放映的最后一天才去看——偌大的影院稀稀拉拉几个人,我很享受这样的安静。有那么几次,整个电影院就我一人,这是难得的奢侈。碰到这样的场合,我会觉得自己像是中了头彩!如果放映中有人姗姗来迟,打破了这份安静,我就觉得他们像是偷走了我的宝物一般。

所以,我和布莱恩很少一起去看电影……

我真的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人喜欢嘈杂的人群,我知道,布莱恩肯定也会觉得奇怪:为什么有人能忍受得了一片死寂呢?

有这样困惑的人很可能会产生以下两种观点:

“我肯定哪里有问题。”

“你肯定哪里有问题。”

持有第一种观点的人是典型的内向型,持有第二种观点的是典型的外向型。

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外向型的社会,虽然不能说是绝对的外向型,但我们听到的言语多数都是外向型的人发表的,因为这类人群说得更多;我们耳边也总充斥着各类信息,暗示更有力、更直接、更有效的交流的必要性。

随便走进一家书店,你都会看到书架上很多自助类的书,旨在告诉人们如何更为外向。这些书都是谁写的呢?当然是外向型的人。他们提供的各种方法更适合于谁呢?当然也是外向型的人。然而,经常买这类书的是哪些人呢?答案是,内向型的人。

这类心理自助书籍通常会列很多建议,告诉读者掌握的技巧越多,表现就会越好。可是,如果书中的建议和你的个性不相称,那么你最终只会收获沮丧。这个时候,内向型的人就会认为问题不在于建议本身,是他们自身的问题——他们会觉得自己很失败。

因此,一开始需要做的并不是尝试各种技巧,而是了解自己的个性。然后,找到和自己的性格、脾气相称的建议,这才是有效沟通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