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谈的三种模式

最近我们搬家了。搬家后一直没有见过邻居,因为他们的工作时间和我们的完全不同。我的妻子戴安做了些曲奇饼,准备圣诞节的时候送给邻居,她把这些饼干放到袋子里,然后加了一张卡片。我们尝试着按响了各家的门铃,可是,每一家都没人应答。因此,我们只好把曲奇饼挂在他们的门把手上,希望找到邻里之间的共同兴趣点(食物是首选,不管怎样,大家都是要吃东西的呀)。

几天后,我们家的门把手上有一袋巧克力松露,而且上面也有一张自制的卡片——很明显,这是一位邻居送的。第二天,另一位邻居差遣他们读大学的儿子给我们送来了一盒糖。原来,这家人都说日语,他们让儿子来是为了能够和我们交流。尽管邻里之间还没有见过面,但是,通过互赠礼物来表达彼此的关爱,我们之间已经建立起了联系。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谈到了“过滤器”是如何影响人际沟通的。我们的“过滤器”决定了我们自己在交谈中的行为。

据此,我们可以将交谈模式分为三类:

(1)将注意力集中于左边的圆圈。

多数想要提高自己沟通力的人都会关注左边的圆圈。他们阅读书籍和文章,想要让左边的圈圈变得更大。拥有更多的讨论话题固然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但是,如果只将注意力集中于左边的圆圈,我们就错过了人际沟通的最大资源:对方的人生阅历和思维观点。

(2)将注意力集中于右边的圆圈。

在《标杆人生》(ThePurpose-DrivenLife)一书中,里克·沃伦一开始就这么写道:“这与你无关。”他的观点打开了有效沟通的大门。多数人都想着用合适的方法,按合适的顺序,说出合适的内容,然后得到他们预期的回应。但是,如果只关注我们说了什么,我们就错过了人际沟通的关键要素:对方在想些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

如果仅仅将注意力集中于他人的想法之上,这种一边倒的情况也不利于交谈的开展。相比较而言,第三种方法才是最佳选择。

(3)将注意力集中于“共同的兴趣点”。

单纯强调哪一个圆圈都不利于交谈的顺利进行,关键在于寻找两个圆圈的交集——即两个圆圈相互重合的部分。

两个圆圈的交集可能很小,也可能出奇的大,但无论怎样,这里都是真正交谈开始的地方。我们没有必要抛弃自我,只要找出和对方的共同语言即可。我们可以从共同的经历和兴趣点出发,然后以此为基础,探索每个圆圈中“未知的领域”。这样,我们的观点就可以从“自我”到“对方”,最后到达“我们”了。

如果你想要了解四邻,不妨挂上“家中有人”的牌子,你也可以举办一次烧烤派对,邀请大家参与。但是,相比较而言,最简单的方法是找到本来就和你有共同兴趣点的人——即你的隔壁邻居。你们的房子相互挨着,栅栏也是连着的,你们离得最近。说不定你们当中某一家的树,叶子都会落在对方家里呢。如果你的草坪里有地鼠或杂草,对方可能也是一样。因此,有着这么多的共同点,你们之间建立关系相对来说就简单多了。

这恰恰符合探险家们的行为。他们会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出发,然后慢慢朝着新的领域拓展。他们敏锐地关注自己的周边,每一丝动静都不放过,在已知事物的基础上继续加工处理新的信息。

注意一点,三个模式方面要循序渐进:

●左边的圆圈(我们的观点以及我们在彼此关系中的所作所为)为右边的圆圈提供工具,便于探索右边的圆圈。

●右边的圆圈(对方的观点以及他们在彼此关系中的所作所为)帮助我们发现彼此的共同点。

●交集(双方观点的相似点)为交谈的展开提供了最自然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