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每个人的前额都镶有一块电视监视器,实时播放他们在想些什么,那就不难判断交谈中对方是否走神了。这当然只是假设,所以我们还得依靠自己的感觉系统,观察所有的细节。不过,判断对方不在倾听很容易,可是,如何判断对方对自己所谈话题有没有兴趣呢?
相关的研究已有不少,但结果各不相同,只是有一点算是共识:当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正在谈论的内容不相符时,我们就可以说,肢体语言比有声语言更可信。早期的一份研究表明,交谈中,只有7%的内容是话语传递的,38%的信息靠语音语调传递,而高达55%的信息都是来自肢体语言。
话语方面可以伪装,但是,肢体语言往往会出卖我们。当与他人交谈时,我们会通过感官吸收信息,关注正在发生的一切。我们听着对方的话语,同时也在观察其肢体语言。有意无意间,我们就会捕捉到一些信号,表明其没在倾听,比如:
●没有坚持眼神交流。
●面无表情。
●即使有目光接触,也呆滞无神。
●点头或简单回应,但是不会参与话题讨论,也不会询问细节。
●对于正在讨论的内容给出不合适的回应(也就是说,回应和话题不相符)。
●很容易被周围的动静所吸引。
●简单听几句之后,就开始对你所说的内容不停评论。
虽然我们的意识层面可能并没在意这些细节,但我们的潜意识一定会在意。结果就是我们不会和对方进一步联系。
这种现象也是相互的。如果我们向他人传递这些信息,对方也会有同样的感受,也不愿跟我们建立联系。“但我并不是那个意思呀,”你可能会这么说。这并不重要,因为他们的认知所获取的信息对他们来说就是真相。细微的信息会帮助他们形成对你的印象,这种印象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
问题是,我们获取信息的速度比我们传递信息的速度要快。因此,当某人以某种速度说话的时候,我们听取对方传递信息的速度会更快。这样一来,倾听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可能同时处理多项任务,换句话说,我们可能会走神。我们以为对方不会注意到,实际上,对方的潜意识正在获取这些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