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成功演说,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开头和过程,还要有一个好的结尾,要做到善始善终,让演说在笑声中结束。
对整个演说而言,开头和结尾两个部分尤为重要。但是,结尾通常比开头更难以掌握。因为最后的字句,虽然已经结束,却是听众记忆最深最久的话语!当演说者的结束语简短、有力、切题,并且因充满了迷人的幽默感而显得很生动活泼时,听众才会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意犹未尽之感。而意犹未尽,则是演说结尾追求的极致。
在一次演说中,老舍开头就说:“我今天给大家谈六个问题。”
接着,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按顺序一个个谈下去。
谈完第五个问题,他一看离散会的时间不多了,于是提高了嗓门,一本正经地说:“第六,散会。”
听众起初一愣,几秒钟后,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老舍在演说中打破了正常的演说顺序,从而出乎听众的意料,达到了一定的幽默效果。一个演说者能在结束时赢得笑声,不仅能体现出自己演说技巧的娴熟,还能给本人和听众双方都留下愉快美好的回忆,这通常被视为演说圆满结束的标志。
幽默的结尾不仅能提升整个演说的内涵和风采,更能使听众体味到十足的美感,从而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很多演说中,很多演说者在前面讲得很吸引人,在结尾却往往讲得异常糟糕。有些人虽然已经宣告演说结束,却还喜欢画蛇添足地进行“归纳或小结”,或者用动作与表情来表明演说即将结束。如此一来,就会使得演说结尾拖泥带水,冗长烦琐,使得听众们失去最后的耐心,甚至开始计算离场的时间。所以,要想使得演说获取成功,演说结尾一定要干脆利落,最好能出乎听众的意料。
1936年,《纽约时报》和“美国书籍出版者协会”共同举办了第一届全美书展。林语堂被邀去演说。
林语堂一上台,先不说话,四下打量,气势就出来了。
接着,他不慌不忙地讲起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态度。他没有拿稿子,好像句句是临场发挥,纯正的发音,地道的表达技巧,机智俏皮的口吻赢得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
就在大家正听得入神,他却猛地收起话匣子:“中国哲人的作风是,有话就说,说完就走!”
他挥一挥衣袖,背着手踱起方步,飘然而去。
在座的人面面相觑,半天没回过神来,随后,爆发出热烈欢快的掌声。
林语堂在听众听得入神时猛地收起话匣子,结尾干脆利落,极具幽默,在让听众出人意料的同时,又使其产生意犹未尽之感。如此结尾确实是风格独具,别出心裁。
幽默的结尾不一定要笑而不止,或者大笑不停,但是,它能在一定程度缓解听众的精神疲劳,让人精神得到清新的鼓舞,同时使演说熠熠生辉、余音不绝。
为了提升演说的幽默性,我们可以通过幽默的语言和相应的动作来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一语双关地为演说的主题做总结。如此,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让台下的听众们面带笑容地离去。
美国诗人、文艺评论家詹姆斯·罗威尔在担任驻英大使期间,他在伦敦举行过一次晚宴,并发表了一篇名为《餐后演讲》的即席演说。
在演说的结尾,他讲了一个故事:“我在很小的时候听人讲过一个故事,讲的是美国一个卫理公会的牧师。他在一个野营的布道会上布道,讲了约书亚的故事。他是这样开头的:‘信徒们,太阳的运行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向前或者说是径直的运动;第二种是后退或者说是向后的运动;第三种即是在我们的经文中提到的静止不动。’
“先生们,不知你们是否明白这个故事的寓意,希望你们明白了。今晚的餐后演讲者,首先是走径直的方向(起身离座,做示范)——即太阳向前的运动。然后他又返回,开始重复自己——即太阳向后的运动。最后,凭着良好的方向感,将自己带到终点。这就是我们刚才说过的太阳静止的运动。”
这种紧扣主题的传神形象演说,可谓惟妙惟肖、天衣无缝,如何能不赢得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和欢笑声呢?
通常来说,成功的演说能体现出启迪真理、激发感情、感染艺术、导引行动等效果。而幽默风趣的结尾是整个演说幽默的升华,也是演说者全部幽默智慧的总爆发。它能将演说者所传递的信息如同印章一般印刻在听众心坎上,使隽永的意蕴余音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