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深言深,交浅言浅,把握距离

俗语说:“逢人只说三分话。”说话本来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说!非其人,你说三分真话,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时,你说三分话,是给他一个暗示,看看他的反应;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你说三分话,正是为了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择地长谈,这才是通达世故的人。

人与人之间相处,最忌交浅言深,这种情形如果发生在办公室,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能忽略。

你刚到一个新的工作环境,同事对你表示友善而欢迎的态度,大家一起出外午餐,有说有笑,无所不谈。但其中一名同事可能跟你最谈得来,乐意把公司的种种问题以及每一位同事的性格尽诉于你。你本来对公司的人事一无所知,自然也很珍惜这样一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同事,彼此谈得相当投机。你开始降低自己的防卫,看到什么不顺眼、不服气的事情,也与这位同事倾诉,甚至批评其他同事的不是之处,借以发泄心中的闷气。

如果对方永远是你的忠心支持者,问题自然不大。但你了解这位同事有多少?要知道“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你怎么知道你与对方不过数月的交情,比他与其他同事的感情来得深厚?为这一时之快,你把不该说的说出来,对方手上便有了一张王牌,随时随地都可以把你曾批评过其他同事的话公之于众,那时你在公司还有立足之地吗?

公司的行政人员,常会聚在一起谈论公事。当某主管欲提升下属向你征询意见时,请三思而后“言”,因为你的表现可以反映你的形象。

如果你觉得这位职员十分突出,“他是个很好的助手”这类评语太空泛了,同事会认为你不够细心。应该列出一些特别例子以加强分量,这样才显出你的观察力过人。例如说:“他往往能说服一些固执的顾客去尝试一些新的交易形式。”如果将来这人在适当的职位上表现出色,那么你的声誉同样会得到提升。

要是你认为此人颇为能干,但有些方面仍有不足时,可以有所保留地说:“我跟他接触不多,不能妄断呀!”这样,你并没有说他不能任新职,但如果以后他表现叫人失望,也与你无关。

若你对此人根本没有好感,索性说:“我不会推荐他!”但不必详加解释。总之,无论是你体验过的,或道听途说的,都不必再提。重点是,你相信他不能胜任新职,所以不便推荐。

“祸从口出”,有时表现为不顾后果的颐指气使。有些人习惯了以“恶人”姿态出现。很多人对这类人会抱有戒心。或许,你曾见过这样的例子:某人在开会时,疾言厉色,令在场诸人包括老板都不敢多哼一句,结果他获得了全面的胜利。

这些例子多有其背后的因素,如他早已取得一定地位。在这件事情上,有绝对把握,加上其他人本身完全没有支持力,才会有如此一面倒的情况。又或者,某些行业确实需要一定的“暴力”。

一般的情况是,表现粗暴与否,除看环境外,这种表现,同时是在向人表示,你是失去了自我控制。同时,向老板、上司、同事们咆哮,是永远不会被原谅的,只会造成仇恨。还有,你永远没法知道将来自己会依靠哪一个人,因一时脾气而开罪人家,大有可能以后会有“报应”!

“祸从口出”有时又表现为不负责的传播谣言或小道消息。在办公室里,有人特别喜欢向你倾诉心事。可是,知道别人太多的私事,却不是好事。尤其是在办公室里,更有可能平白给自己惹来麻烦,甚至埋下定时炸弹。

同事间因为夹杂了利害关系、人事关系,今天的好搭档,明天却有可能变成对手。所以,为了保护自己,最好别轻易将感情放到同事身上,做到合乎礼貌,一般的人情就可以了。

下一回,当某同事向你诉苦,不妨改变一下态度。依然关心对方,但不要单独关心。如果说对方找着你,你明知他有大量“苦水”,可以多邀一位同事一起去开导他。

对方讲的是私事,不妨客观地给他分析,但提意见时请避重就轻。“我认为这件事不一定是好事,但我的意见并不全面,你最好重新分析整件事,再决定对策。”若对方烦的是公事,那么你只宜当听众了,以免卷入无谓的旋涡。

在许多时候,你一时口快,或者误以为对方早已知晓,总之是无心之失,将有关某同事的小秘密泄露了出来,怎么办?

例如,你与某甲吃午饭,某甲明明与某乙表面上很友好,所以你以为对方一定对某乙之事了如指掌,于是说话随便得很。你问:“某乙那天碰钉子,真是倒霉!”对方瞪着双眼反问:“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当下,你明白碰钉子的是你自己,如何“补救”?

你可以这样答复对方的问题:“我是说某乙那天迟到却碰巧遇到上司罢了。”随便找一个小事谈谈,装作一派漫不经心的样子,然后快快另找一个话题,将对方的注意力分散。

这种错误,其实只有你自己知晓,所以没有慌乱的必要。装作无知,摆明你是什么也不知道的。这样,即使事情搞大了,起码泄露的人不是你!当然你更万万不该自动向当事人谢罪。

在很多情况下,你只能做个听众。如你的两位好同事由亲密恋人宣告各走各的路,而他俩又分别向你诉苦,数落对方的不是。本来,别人的情史与你无关,但碍于同事一场,你没有理由掩耳跑开。

做个听众倒是无妨,只是最好别做唯一的听众,因为容易陷自己于困境。总之,保持距离乃是上上之策。不添加意见,也不费神去理解,对你有益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