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别人聊天的时候,顺应对方的谈话能够得到对方的认同,而有时候,当我们的确和别人的观点不一致时,其实没有必要完全依从对方的看法。
这其实是一种说话的态度,有的人总是说别人喜欢听的话,没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这样看似赢得了很多朋友,但是却牺牲了很多自我表达的自由。例如,不敢否定对方,不能说出不同的观点。这种状态其实比“内向型人格”都危险,它能从根本上伤害一个人的社会心理。毕竟,语言的状态代表一个人的内心状态,想要语言自由,就要先内心自由。我们要想办法如实地反映自己,又不开罪对方。
我们要有平和的心态,倾听别人和反馈别人。
例如,有人说:“我觉得现在的保健品都是骗钱的。”
对方说:“你这么说证明你根本就不懂保健品。”
两个人“绝对否定”的说话态度,容易引起双方对彼此展开人身攻击。
这种情况下,你如果用一种讨论的态度来打开局面,情况就会好很多。
例如,有人说:“我觉得现在的保健品都是骗钱的。”
你说:“也不全是,有的人身体状况不是特别好,保健品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这么说话的好处是用一种讨论来代替你直接说“不”,从而进入一种开放的聊天环境。
在生活中,讨论的态度至关重要。首先练习把说话的速度放慢,这样有助于进入情境。
很多人聊天时接话特别快,本质上不是“口无遮拦,说话不过脑子”,而是他们太期待得到别人的认可,从而导致回应过快。例如,别人说:“我的领导太差劲了。”他们会迅速回应:“的确太差劲了。”
这种怕冷场的性格会带来一时的好人缘,却不能得到别人真正的信任和尊重。
有的人爱吐槽,如果你跟着一起吐槽,你的格调也高不到哪里去。但是,你如果能够提供给对方另一种视角,对方就会对你刮目相看。
你的朋友向你吐槽,他说:“我的领导总是给我安排一些我做不了的工作,真是让我太苦恼了。”
如果你跟着说:“他做得太不对了!这简直就是在整你。”
或者你说:“你要懂得感恩,这证明领导看得起你。”
这两种回应都不是很好的聊天态度,第一种方式会让你的朋友显得特别可怜,第二种方式会引起朋友的愤怒。
但是,如果你慢一点儿说话、慢一点儿回应,你把话题延展一下,问:“他安排什么工作,你感觉自己的能力驾驭不了呢?”
朋友说:“公司来了三个实习生,他让我教他们做业务。”
你说:“噢,看来你的领导认为你的能力很强,我们也觉得你有领导能力。当然,一次性带三个实习生是有点多。”
此时,朋友肯定不会说:“我根本就没有领导能力。”他可能会重新看待这件事情。
如果你再引导对方:“可以让三个人互相搭配一下。例如,你看他们三个人的优势是什么,让他们彼此互相提高一下。”
或者你说:“噢,看来你的领导认为你的能力很强,我们也觉得你有领导能力。当然,一次性带三个实习生是有点多。你看怎么做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此时,你的朋友可能自己就会积极地想办法,和你共同讨论。
另外,把是非题变成选择题。
有个小故事,说的是两家酒吧,同样的经营模式,一家后来倒闭了,另一家的生意却非常好。大家都很奇怪,想知道原因。倒闭的那家酒吧,任何一个客人进来的时候,营业员都会问:“您加不加鸡蛋在啤酒里?”80%的人选择不加,结果这家酒吧失去了80%的生意。
生意好的这一家,营业员会问客人:“您是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鸡蛋?”结果,他的营业额翻倍增长。
当我们要否定别人的观点时,如果也能够用这样的态度,那么给对方一定的选择权就等于给自己留下了余地。
例如,对方说:“这款按摩仪不好用,我一定要退货。”
如果你说:“不行,就是不能给你退。”对方一定会坚决要求退货,因为他会更加感觉到自己上当受骗了。
对方说:“这款按摩仪不好用,我一定要退货。”
但如果你说:“可以给您退货,也可以给您换一款更适合您的。因为我觉得您已经用过这一款了,如果能告诉我是哪里不好用,我就能给您推荐更适合您的,这样就没有浪费掉您试错的成本了。”对方至少会认为你是站在他的角度思考了,因而更容易接受你说的话。
我们在这里提到的用讨论代替否定,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说话的方式,其实也代表着一种看问题的态度,这需要一个人内心有非常开放的心态。在面对客户、面对领导的时候,你会用这种方式来保持自我良好的形象。同样,在面对家人或者面对比自己弱小的人的时候,我们同样应该保持这样的态度。
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个爸爸看见自己的两个孩子在争吵,两个孩子在争着要一个鸡蛋。爸爸的方法可能是迅速把一个鸡蛋分成两部分,一个人一半,求得快速解决问题。
但实际上,爸爸完全可以询问两个孩子为什么争吵,孩子们想要什么。
于是,大家意想不到的答案出现了:两个孩子都想吃鸡蛋,但是其中一个想吃鸡蛋黄,另一个想吃鸡蛋清。
于是,这位爸爸就在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判断和新的做法,这也是讨论的结果。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一个孩子问他的爸爸:“我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这位父亲有点不耐烦,也觉得无法对孩子解释这个问题,于是他说:“小孩子别问那么多。”
这样否定的回答是一种粗暴的终止谈话的方式。如果面对客户,客户会跑,可是面对的是孩子,孩子不会跑。但是,孩子会受伤害。
但如果这位父亲持着讨论的态度,随口问一句:“你怎么会突然问这个问题?”
孩子的回答可能会令你大吃一惊,孩子说:“今天我上学的时候,老师介绍新同学的时候,说这位新同学是从四川来的,我就想知道我是从哪里来的。”
由此可以看出,不论对待谁,讨论的态度都有可能给你带来不同的答案。只有当我们从自己身边最不必顾及感受的人开始,顾及他们的感受,诚实、宽厚地与之交流,我们才有可能在面对客户、面对同事、面对这个社会的时候,同样有这样一种开放讨论的、好的语言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