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行为给话语带来攻势

聊天有时候会让我们在和对方聊天的过程中识人识己。

在我的经历中,有一件事情让我想起来就有些惭愧,这个教训给了我很大的一个启发。于是,我常常采用一种故事化的手法把这样的一个聊天案例,在不同场合进行分享。

我在大学时期就一直研究演讲、口才之类的知识,整个大学期间,我协调和组织学校的活动,与老师、同学打交道也很顺利。毕业后,我找工作的过程也很顺利,我知道这是常年研究沟通的艺术给我带来的好处。

后来,我成为领导秘书之后,和领导沟通也得心应手,和其他人沟通也很顺利,逐步成为助理型的秘书,收入和待遇都超出了我的期待。

一直以来的受益,让我更加迷恋语言的力量,而忽视了更深层的本质的情感。直到有一次,领导让我协助业务部门和一位海归人士谈合作,我以为我当然是没有问题的。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我和老先生相谈甚欢。谁知,两个星期过去后,那位老先生便用他那种礼貌而客气的冷淡对待我了。这让我意识到,真正让话语感动人心的不仅仅是礼貌、得体的谈吐,还考验你往其中注入的情感是否真挚。

我刚开始接触这位老先生的时候,我们相谈甚欢,直到一些细节开始暴露出我并不享受和他聊天的过程。比如,他和我吃饭的时候,服务员问我们要什么,我每次都说随便,因为我脑子里还在规划着一会儿从哪里打开话题,让他赶紧和我们签合同。有一次,他打电话给我,问我什么时候能去他公司一趟。我判断签约在即,这属于临门一脚,一定不能犯错误,所以我赶紧回复我任何时候都有时间……不得不说,合作还是谈成了,但是我和这个老先生的私交也结束了,他对我也仅仅是礼貌和客气。遗憾的是,我们的公务关系再也没有机会转化为私人交往。我就这样错过了一个很有能量和心量的、本来有可能是忘年交的人。

开始思虑这件事的时候,我心里并不觉得自己有多大的错,而随着阅历的增加、接触的人增多,我也被别人这么对待的时候,我才感受到对方当时感受到的不自然。

这段关系的不平等在于我一直希望他点头签下一份合同,这就意味着我还是怀着任务之心来和他接触的。对于他来说,他并不排斥我怀着目的前来,但是他认为自己是一位非常有人格魅力的人,所以再有目的性的人都会放下目的,从而和他成为很好的朋友。说得直白一点,貌似别人来征服他,他享受的却是用人格魅力征服别人,毕竟他的学识、见解和视野都是超群的,也会让人真正地想和他做朋友。

而唯独我,还是不肯放松自己的目标。虽然我表面上和对方聊得很好,但是我心里想的都是合同。当时的我,貌似把一切做得都很好,但是真实的自己是眼中只有事情,没有人。

吃饭的时候,我若享受和他一起吃饭的过程,就不会在点菜的时候说“随便”。我若是把对方当朋友,而不是当作客户,那么他约我时间的时候,我就不会说任何时候都可以。我至少该停顿一会儿,看看自己的时间安排。

在我心里,我和他的关系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并不会让他好受,他也并不需要假意地套近乎。

在这个案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两个人之间无论聊什么,你所聊的话和你的行为细节都应该是一致的。否则,只会让明眼人一眼就看出你的“不走心”。

我们也能从与他人相处的细节来看清自己究竟是如何判断两个人之间的关系的:我们把对方当作一个人,还是当作一个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我们把对方看得很重要,还是觉得对方是一个很重要的“猎物”。

我曾听说过,一个木讷的人,会因为他内心的看法,让一句朴实的话,有了雷霆之势!

这个案例是我的朋友王先生的经历。他曾经的一个店员小李遭遇了重大的人生变故,做大手术没有钱,王先生出资帮小李渡过了难关。

后来,小李去了大城市发展。他一直邀请王先生去他所在的城市做客,王先生都婉拒了。那一年,王先生的孩子高考结束放暑假,要去小李所在的城市游玩,于是全家人就到了小李所在的城市。小李给王先生安排了五天的行程。在这五天的时间里,小李让自己的家人全程陪同,并且告诉王先生自己在大城市已经站稳脚跟,并且在聊天的时候总说:“哥,咱们现在不缺钱了。”

这次旅游,小李的爱人找机会给王先生的太太买了高档的手包,给王先生的孩子购买了高档电子产品,全程安排得都很周到。由于每次付账的时候,小李夫妻二人都非常主动,王先生只好接受。

五天过去了,王先生要回去,小李送别王先生。小李说了一句话,让王先生一家人都很感动,他说:“我所有的一切都是您给的。”

这是一句很感恩,又显得很夸张的话,有的人说这么重的话反而会给对方一种不真诚、假大空的感觉,但是,为话语真正注入力量的是小李的行为。王先生的太太上了飞机后,和王先生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们这次来,衣食住行都是高档的安排,但是你看到小李和他的太太了吗?整整五天,他们穿的是同一套衣服。”后来,她又说:“我和小李的爱人去逛商场,她拿着满满的一包现金。但是,我问她卫生间在哪里的时候,她说她也是第一次来。”

一路上,王先生一语不发。后来,他给小李的餐厅入了股,帮助小李再次站稳脚跟。

无论是聊天的细节,还是行动的细节,这其中暴露出来的信息,都是小李在大城市正是起步阶段,并没有那么富有,但是他用了能给的最好的一切来款待自己的“恩人”。

所以,他说的话,匹配了他的行为,成为打动人心的利器。

对比两个案例来看,小李的案例令人感动的原因在于,他和王先生之间,谁都没有把对方当作利益伙伴,而是把对方当成了真正可以信任的朋友。这让所有的聊天、所有的细节都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