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YOU→WE法”拉近距离

茂木先生在最初的一分钟里,看似是和一个学生在闲聊,其实他在这里使用的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

那就是“I→YOU→WE法”。

从I(我)开始,通过YOU(你)和WE(我们)慢慢地展开话题,使听众不知不觉地融入其中。

比如这一次,茂木先生就是先从自我介绍(I)开始,通过向太郎(YOU)提问,二人进入谈话之后,对全体(WE),用一句“这里有没有人读过‘大脑的使用说明书’呢?”的提问慢慢展开了话题。

如果茂木先生从一开始就问大家:

“大家知道‘大脑的使用说明书’吗?”

那么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学生们会下意识地抗拒,“什么啊,没听说过”。

如果突然从“WE”这个大框架开始进入话题,发言者和听众之间就会隔离出一道厚厚的墙壁。

而茂木先生好似在和太郎闲聊,其实是在为导入大脑相关主题做准备。

“I→YOU→WE法”以提问的形式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主题。

I→“我是●●。”

YOU→“△△先生是●●吗?”

(提些问题→观察对方的反应)

WE→“△△先生说他是●●。大家是怎么样的呢?”

预计对方可能对于想聊的话题不太感兴趣时,使用“I→YOU→WE法”就能产生很好的效果,可以让本来不怎么专心听的人,因为周围人的反应而开始对你的谈话内容感兴趣,这种情况其实很普遍。

因为大部分人都会好奇旁人私底下的交谈,如果发言者一上来就面对所有人开始讲话,大家是不会听的;但如果发言者在对全体讲话之前,先能够和某人开始“I”和“YOU”的对话,仿佛是在大庭广众下的窃窃私语,自然会吸引其他人集中注意力听他们在说什么。

●与关键人物成为伙伴的提问诀窍

不过,在使用“I→YOU→WE法”的时候需要注意:

不要找错“YOU”这个角色的人选。

最开始与茂木先生进行对话的男生,是班里的人气王。

与他接触,一定会让气氛变得热烈起来。

那么究竟应该最先和谁打招呼呢?

甄选关键人物,使之成为你的伙伴吧。

如何分辨关键人物呢?这里有两种方法: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向知情人打听。

向知情人打听“谁是这里的气氛营造者”?

第二种方法是提前设置好关键人物。

在上台讲话前,要先找个人聊聊天。

如果你被安排在后方座位,则可以跟后方的人聊聊天,提前交个朋友。

比如:

“你们每年都会召开这样的大会吗?”

“会议结束后,大家有什么安排呢?”

事先可以聊一聊诸如此类的与全员相关的话题。

等到你上场的时候,你就可以这样进行开场白:

“我刚才听坐在后面的朋友说,今天会后大家有个联欢会啊。嗯,说是去吃什么来着?是中餐吗?”

然后,将视线转向刚才跟你聊天的那个人。

对于对方来说,他已经是第二次和你对话了,已经对你有亲近感了。

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纯粹接触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赛安斯研究证明的理论,即反复接触会提高评价。

由于这个效应,后面坐着的这个人会对你的提问做出反应,会通过点头或肯定的手势来回应你。

这里的重点在于,提出的问题要能够用YES或NO来回答,也就是所谓的“封闭式提问”。

“是中餐吗?”这个问题就可以用YES或NO来回答。

试想,如果只说到“去吃什么来着?”就结束提问的话,可能就会出现中餐、意大利菜、日式料理等五花八门的答案。

像这种答案多种多样的提问叫作“开放式提问”,如果使用这种提问方式,那位关键人物就必须在远处大声喊出答案来,需要鼓起勇气才能回答问题,也许他就不会协助你了。

但如果只简单回答YES即可的封闭式提问,对方只需要点头而已,没有过多负担,就会成为你的协助者。

在“I→YOU→WE法”中,如何使这位给力的关键人物成为你的协助者,从而将话题由“YOU”引入“WE”中,是成败的分水岭。

因此,交流不能单靠发言者一个人进行。

需要有这种暗中提供帮助的协助者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