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真正的沟通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有了平等,才有尊重。家庭教育不是简单的“家长教育子女”的单向过程,而应是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双向互动的过程。因此,家长要想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必须学会与孩子积极沟通、平等对话。
理论指导>>>>>
现在许多的父母都认为自己辛苦挣钱,在物质方面满足了孩子的要求,就已经足够了,却往往忽视了与孩子间的精神交流。要知道,仅是物质的充裕并不能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他们更需要的是与家长有更多的交流以及家长能够放下姿态与他们进行平等对话。
很多时候,父母与孩子无法进行充分沟通的原因就在于,父母更多的是站在教育者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心理交流的立场上。这样常会使孩子们感到父母根本就没有认真倾听他们的感想,甚至会认为父母根本就不关心、不理解他们,因而他们也就不愿意与父母进行交流。
有的父母在与孩子交流过程中,往往不自觉地便处于了领导地位。这种交流方式使父母根本不关心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这样会对孩子产生这样一种暗示:父母总是强大的、聪明的,父母的需求是更重要的。它抑制了孩子的情感表达,使孩子对父母的话根本不感兴趣。
有些父母习惯于对孩子进行说教,所谓的交流也不过是父母一方的演讲。这类父母最爱用的词是“你应该怎样怎样”“你不应该怎样怎样”。当父母采用这种方式与孩子交谈时,往往会发现孩子拒绝交流,因为他们知道父母听不进去自己的话,索性不再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了。
还有的父母与孩子交流的障碍是责备。比如:“我告诉你什么来着?我早就知道这事儿迟早会发生。”“如果你早听我的……”“你怎么这么笨。”在父母的批评、训斥、贬低、责备声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不愿与父母讨论问题,因为他们知道,不管他们怎样努力,都不会得到父母的夸奖。
其实,要想打开与孩子交流的大门,最重要的是要使交流显得坦诚和有效,父母应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对孩子的尊重,在平等的气氛下,投入真诚、耐心的态度,这样才能让孩子敞开心扉。
现实中,总有父母抱怨,搞不懂孩子的一些行为,不清楚孩子的想法,你不妨试试以下几个方法,你就会发现,读懂孩子的心思并不是一件难事。
1.平等相处
父母很少能够真正做到与孩子平等相处。比如小明已经5岁了,在家里,父母叫他做事情时常常会这样说,“去把杯子拿来”“把报纸拿来”“赶快去弹钢琴”。虽然有时候小明很愿意去做这些事情,可是总是听到这样的话,反倒没有动力了。
孩子虽小,但同样不喜欢命令式口吻,喜欢受人委托。“把杯子拿来”和“帮妈妈把杯子拿来好吗”两句话,在大人听起来差不多,但孩子的感受却会有很大的不同。如果父母总是难以忘记自己“教育者”的角色,就会在和孩子沟通时难以保持平等的地位,“你要”“你应该”“你不能”等词语会常常挂在嘴边,这样,孩子就渐渐失去了与家长交流的愿望。
2.学会倾听孩子
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候,往往只顾自己“畅所欲言”,这其实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让他们闭嘴,发展下去就会演变成为最常见的错误——说教。孩子也有渴望交流的愿望,他们也希望自己的话能被好好倾听。
如果父母能够全神贯注地听孩子说话,这能让孩子觉得父母很在意听他说话,孩子感到受到尊重和鼓励,会很愿意说出自己心里的感受。
很多家长对于沟通问题的认识往往处于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只要家长说的话孩子听了,这就是沟通。其实,真正的沟通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有了平等,才有尊重。家庭教育不是简单的“家长教育子女”的单向过程,而应是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双向互动的过程。因此,家长要想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必须学会与孩子积极沟通、平等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