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处处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与对手较量,难免会产生利益的冲突,此时,那些以大局为重、聪明的人绝不会逞一时之勇,与对手斗气,而是先隐忍,以退为进,让对手三分,隐藏实力,并伺机而动,厚积薄发。的确,尤其是当自己羽翼还未丰时,更要懂得这一韬光养晦术,这是保存实力、积蓄力量的重要手段。“退避三舍”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春秋时候,晋献公因为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事先知晓了此消息,就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后来,经过跋山涉水,他来到了楚国,楚成王是个有远见卓识的君王,他认为重耳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在闻知重耳来到楚国时,便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
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
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
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这就是“退避三舍”的故事,以退为进,先让对方三分,能让对方放松警惕,此时,便能一举攻破对方的弱点,获得最后的胜利。
懂得减速和停止,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一味地追求高速度和高效益,也许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反而会适得其反。用了多大的冲劲,就能招致多大的损伤。这是必然的,或许就是因为有了喘息的机会,才有足够的体力实现下一步的飞跃。
“以退为进”更是一种高超的策略。其实,当今社会,与人交往亦是如此,高手如云,一些人凡事都争强好胜,让人觉得咄咄逼人。而实际上,真正的心机并不是冒尖,而是示弱,示弱并不意味着无能,而是一种以柔克刚的大智慧。承认“无知”,多学多问,是铺设走向成功之路的必备素质。学会了妥协,就能学会以屈求伸,以退为进,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你才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有一次,在决策会上,松下幸之助对一位部门经理说:“我个人要做很多决定,还要批准他人的很多决定,实际上只有40%的决策是我真正认同的,余下的60%是我有所保留的,或是我觉得过得去的。”这个经理觉得很惊讶,他说道:“如果是您不同意的事,您大可一口否决就行了,完全没有必要征求旁人的意见。”松下幸之助接着说:“我虽然是公司的最高领导,但我不可以对任何事都说‘不’,因为任何人都不喜欢被否定。即使我认为是勉强的计划,也不会立即否决,我会在实行过程中指导它们,使它们重新回到我所预期的轨道上来。公司是一个大的团队,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公司,还需要大家的群策群力,妥协有时候能使公司更强大、人际关系更融洽。”这一番话使得这位经理更加佩服松下幸之助。
可以说,松下幸之助就是个善于笼络人心的人,即使成功后,他依然尊重员工的发言权,这就是一种会妥协的交际策略。正如他说的,没有人喜欢被否定,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他利用的就是人的这种心理。
以退为进,是平心静气后的理智思考,有利于自己找到目标。打个比方说,人走在沙漠中,会心慌意乱,不知往哪个方向走,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会死在沙漠中。倘若能冷静下来,借助星辰找准方向,朝着一个方向走,结果会大不一样的。
不过,我们也不可能事事退让,妥协要看具体情况。要看你的大目标所在。也就是说,为了达到大目标,可以在次要的目标上作适当的让步。这种妥协并不是完全放弃原则,而是以退为进,以屈求伸。我们要有长远的眼光,以大目标为我们交际的根本动力,适当的时候妥协,才会向我们的大目标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