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中,我们发现,那些交际高手,都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善于沟通,懂得如何与他人寒暄。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卡莱尔曾说:“礼貌比法律更强有力。”寒暄其实就是一种礼貌,也是在与他人接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寒暄,应酬之语也。在交谈中,寒暄并不会涉及真正的交谈目的。因此,我们大可不必在意字面的真正含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寒暄是毫无章法的。寒暄时,我们要尽量考虑交往的对象和交谈的环境,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寒暄中,难免要说些赞美的话,但一定要得体,不要过分,过分就会显得虚假。
程前是一名销售新手,他主要销售的是女士保养品。他是个机灵的小伙子,但常常因为口无遮拦,得罪了不少客户。
有一天,店里的老客户陈女士来了,陈女士和丈夫刚离婚半个月。但心情似乎没有那么差。
这位陈女士原本是店长的好朋友,程前便想过去套套近乎,就主动和对方打招呼:“陈姐,最近皮肤保养得不错啊。”
“哪里有?你真是说笑了。”
“我可没开玩笑,比你没离婚的时候还好呢!”程前一说完,陈女士的脸色马上变了。这一点,程前也感觉到了,为了打破僵局,他准备弥补一下。
“你看我这乌鸦嘴,其实,离婚了也没什么不好,您还拿到了一大笔孩子的抚养费,这也不错。”这话一出口,陈女士的脸色更差了。程前知道已无法挽回了,便不再作声。后来,这位陈女士再也没来店里购买过保养品。
遇到老客户,自然需要寒暄一番,若视而不见,不理不睬,难免显得自己妄自尊大。但很明显,程前的寒暄之语适得其反,得罪了客户。可见,我们在与人寒暄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对方的心情,不可信口开河。
的确,在交际场合,男女有别,长幼有序,彼此熟悉的程度也不同,寒暄时的口吻、用语、话题自然也不同。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具体考虑这样几种因素:
1.身份、职业
与不同职业、身份的人寒暄,有不同的说法,以下是几种与职业人士寒暄的常见技巧:
(1)与客户寒暄。
“李总,好久不见呀,见到你真高兴,最近您在哪儿发财?您看您,也不来我这儿坐坐。”
(2)与生意人寒暄。
“张姐,您看您生意这么忙,现在又是旺季,再忙也得注意身体呀。”
(3)与公务员寒暄。
“您好,秦科长,看您年纪轻轻的,就担任了领导干部,真令人羡慕,将来必定大有作为。”
(4)与老师寒暄。
“刘老师,您从事教育工作有十几年了吧?您看您现在桃李满天下,做什么工作的都有,您真是有福气呀。”
(5)与成功人士寒暄。
“您好,李老板,之前在报纸上,看到您介绍成功的经验,没想到您这么年轻就大有作为,有什么秘诀传授传授吧。”
2.亲疏的界限
与陌生人交谈,双方尽管都想了解对方,但毕竟是不熟悉的,因此,言谈不可表现得太过亲昵,要尽量表现得坦诚、真挚,一般来说,采用问候式和谈天式的寒暄方式比较好。
而熟人间的寒暄,如果是经常见面,往往只需一句话、一个招呼,甚至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
3.年龄的差异
与人交往,一定要注意你的交往对象的年龄,若对方比你年幼,你就应该表现出谦虚热情,倘若对方比你年长,则要表示出敬重。
4.性别的不同
比如,男性在与女性交谈时,就应该注意,有些话题是不应该和女性寒暄的,比如“你又长胖了”。“嫁人没?”当然,如果双方关系密切,倒也无妨。即使与异性交往,也不必故作严肃,只要谈论的话题格调高雅、注意分寸即可。
5.文化背景的特殊性
问候语具有非常鲜明的民俗性、地域性。
比如,老北京人爱问别人:“吃过饭了吗?”其实就相当于跟人打招呼:“您好!”如果你不懂其中含义,答“还没吃”,意思就不大对劲了。若以之问候南方人或外国人,常会被理解为:“要请我吃饭”“讽刺我不具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多管闲事”“没话找话”,从而引起误会。
在阿拉伯人中间,有这样一句特殊的问候语“牲口好吗?”乍一听,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这也是问候,是关心您的经济状况如何,而绝不是拿您当牲口!的确,在以游牧为主的阿拉伯人中间,还有什么比牲口更重要的呢?问您“牲口好吗?”的确是关心您的日子过得怎么样。
再如,在西方国家,一些年轻的姑娘在听到别人赞美她们“你看上去真迷人”“你真是太美了”时,往往很兴奋,并且会很有礼貌地作答。但在中国,这样寒暄往往会被误解,并得不到好的反馈。
总之,寒暄语不一定具有实质性内容,而且可长可短,但需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我们需要掌握这一点,才能真正发挥寒暄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