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活动中,我们与人交谈,尤其是在初次见面的时候,最终能否达到沟通目的,取决于我们和对方心理距离的远近。善于社交的人,可以与对方一见如故,相见恨晚,赢得交际的主动;不善社交的人,只能导致四目相对,局促无言。
事实上,任何两个初次见面的人,都处于一定的心理戒备状态,彼此之间都会存在心理距离,而社交的根本目的也就在于打破这种心理隔膜,建立友谊,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交际目的。如何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懂得运用策略,制造出惺惺相惜的心理磁场,从而达成一种心理认同感。
陈伯达刑满释放后,因为经过了难堪的狱中生活,所以对来访的人都产生了一种防卫心理。这时,著名作家叶永烈想去采访他,可是,该如何开场呢?叶永烈为此做了充分准备。
一进门,叶永烈就告诉陈伯达,1958年,陈伯达在北京大学作报告,他作为北大学生听过这个报告,叶永烈说:“当时您带来一个‘翻译’,把您的闽南话翻译成普通话,说实话,我平生还是第一次见中国人带‘翻译’向中国人作报告!”多有趣的往事,陈伯达听后哈哈大笑。就这样一句风趣的话,一下就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气氛马上变得轻松起来,采访得以顺利进行。
我们在与陌生人交谈的时候,要想产生一见如故的效果,关键要在初次见面的交谈上下功夫。必须缩短心理距离,才能在感情上融洽起来。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同道合,才能谈得拢,有共鸣才能使谈话融洽自如。
两个女孩在同一个车站等车,两个人都觉得时间漫长,无聊至极。于是,其中一个女孩甲主动打破沉默,对另一个女孩乙说:“小姐,您坐车去哪里啊?”
听到对方主动开口,女孩乙回答:“我去南京,你呢?”
甲:“这么巧啊,我也是,那我们可以做个伴儿了,免得一路无聊。对了,你去南京做什么?”
乙:“我去看男朋友,国庆放假有时间,就去看看他。你呢?”
甲:“我家在南京,我在上海读书,国庆放假回家看看。”
乙:“你在上海读书,我也是啊,你在哪个学校读书?”
甲:“上海财经大学。”
乙:“不是吧,这么巧啊,我们居然是校友,上海财经大学真是太大了,我以前都没见过你……”就这样,两个人就所读的同一所大学这个话题聊开了。两人一路上聊得热火朝天,互留电话,下车后,两人还一起进餐,没多久,两人就成了好朋友。
这两个女孩从相识到最终成为好朋友,就是因为她们有很多共同点,她们的目的地都是南京,而最重要的是,她们居然发现就读同一所学校,缘分不浅,这就是一种惺惺相惜的心理磁场,当这种心理磁场产生后,即使是陌生人,也能很快对彼此产生兴趣,打破沉寂的气氛。相反,如果我们在与人交际的时候,不从彼此的共同点入手,即使再想结识,也会无话可讲,或者讲一两句就“卡壳”。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与初次交往的人拉近心理距离呢?
1.寻找共同话题
这就要求我们善于观察。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性格、爱好乃至精神追求等,都或多或少地通过他们的表情、服饰、谈吐、举止等有所体现,只要你善于观察,就会发现你们的共同点。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学会揣摩、分析,因为对方的很多信息都隐匿在交谈的话语中,只有细细分析才会有所察觉。
2.学会一些拉近彼此关系的语言技巧
比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
(1)多赞美对方。若想让对方觉得我们关心他,就要夸赞他的各种潜力;多赞美对方比较不容易为人所知的优点,可以加深对方对你的好印象;每次见面都找一个对方的优点赞美,是拉近彼此距离的好方法。
(2)多注意一些礼貌用语。使用“请教”“帮我”等语气,较易获得对方的好感;常用“我们”这两个字可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因为善用“我们”来制造彼此间的共同意识,对促进我们的人际关系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3)与人交谈中,多叫几次对方的名字,可以增加彼此间的亲近感。不断地称呼对方的名字,往往会使刚刚认识的人产生亲近感。
(4)以好感为起点,让彼此的心理场更稳固。
与人交往,找出共同话题,建立好感并不是什么难事,但要使彼此之间的关系更深一层,就要看你的社交水平了。发现共同点是不难的,这只是谈话之初所需要的,难的是你要巩固、加深彼此间的关系。
比如,你可以记住对方“特别的日子”(如结婚纪念日、生日等),然后在这个日子送上一份祝福;还可以经常约对方出来见面,因为见面时间长不如见面次数多,你给对方留下的好印象将会随着见面次数的累加而逐渐加深。
总之,人际关系的培养,主要是给对方留下好印象。而这个好印象的获得,应缘于心理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