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讲的不一定错,但未必是我们需要的

去各地演讲的时候,我常常会听到来自很多青年学生的困惑:“我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对什么感兴趣。”还有朋友反映说,当他要做一个决定时,会犹豫不决:“哎哟,这关乎我接下来人生发展的重大决定,我得慎重,所以会非常犹豫,不知道要选哪一个。”为什么会这样?很多时候,这是因为从小父母就告诉你,你该做什么,他们帮你做了所有决定——你穿黑色不好看,要穿白色的;你念中文系不好,应该念工商管理;你晚睡不好,要早睡……

在教育孩子方面,我就很注意让孩子学习自己做决定。有一次,女儿生病了,我带她去看医生,打针,照X光。等到复诊时,医生说她好多了,但还是要照X光,X光又比较贵。女儿打电话问我该如何决定。我告诉她:“你已经感觉好多了,不想照也可以。如果你觉得需要照,就可以照,我支持你的决定。”在平时,我就在有意识地训练孩子,让他们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如果我帮他们做决定了,那他们就永远也没有办法去了解自己要什么,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在社会上跌跌绊绊,到了40岁开始灵修后才对自己有一些了解,之前完全像机器人一样生活,因为我的父母从小为我写好了我的人生程序,不让我动脑筋去思考。

说到了解自己,我常常举这个例子:如果我很熟悉的朋友过生日,我送给他的礼物他一定很喜欢,因为我了解他。但如果对方是陌生人,他收到礼物后可能会暗自嘀咕:“德芬老师不知道我最讨厌红色了,还送我一个红色的礼物。”当你不了解对方时,你完全猜不透他想要的是什么。同样的道理,当你不了解自己、不认识自己时,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我们怎样去认识自己呢?我们的眼光总是向外看:看别人,看外在,看这个世界。尤其是我们喜欢用别人的眼光来定义自己,这是最可怕和最糟糕的。父母看我们时说:“你很棒,你很好。”然后我们就会认为自己很棒、很好;父母认为我们很糟糕、很笨,我们就真的以为自己很笨、很糟糕。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允许别人来这样定义自己,因为我们的眼光总是在看着别人,然后通过别人的眼光来定义自己。什么时候我们把眼光收回来,放在自己身上,我们就开始成长、开始认识自己了。

我们一生都在研究别人,尤其是在恋爱的时候。比如说,一个女孩子看上了一位男士,就会暗自琢磨:“唉,他喜欢什么呀?”在平时,她就会注意他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观察他用的东西以及他的生活习惯。我们想要去了解这个人,就会带着很浓的兴趣去研究他。那我们什么时候这样观察过自己——看自己喜欢什么、要什么、什么东西能让自己真正快乐?你要看清楚自己的内心所向往的,接触到自己的心,而不是头脑里的想法,因为你的头脑已经被父母和这个社会“破坏”了,已经输入了太多不必要的东西、太多不属于你的程序。所以你去问大脑是没用的,你必须问自己的心,跟你的心有所联结。

那怎样才能做到跟心有所联结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安静下来,一定要安静下来。每天抽出15~30分钟,一个人待着,什么都不做,只是坐在这里静静地看着自己,看看自己在想什么。比如说回观:自己今天早上做的事情对不对?在对那个人说话时,自己为什么会用那种语气?那种语气是比较不耐烦还是太激进?会不会让人感觉不舒服?就这样不断地回观,慢慢地,你就能了解自己。等到你足够了解自己的时候,你就能够一个一个地去剖析父母强加给你的那些“应该”“不应该”,你就可以问自己:

“我应该这么做吗?这是真的吗?这是我真正想要的吗?”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父母跟我们讲的每句话都是错的,但很多时候他们说的却未必是我们需要或是想要的,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去检视自已脑袋里的这些“应该”和“不应该”,还要不断地去观察自己、理解自己。慢慢地,你就会知道,你是谁,你想要什么,你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什么,你真心向往的又是什么。当你的内心清明到了这个程度,当你真正做到非常了解自己,跟宇宙的关系非常和谐,能量也是跟宇宙同频共振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心想事成,你想要什么就会获得什么。但问题是,当你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之前,你去跟老天要什么,结果要来的可能不是自己想要的,或者是,即使要来了,你也要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