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工作坊中,老师指导我们做两人的对话,一方A把另外一方B当成自己生命中的一个重要人物C(不在场)。A和C之间有一些心结、误会、矛盾,但一直不知道如何开口沟通。但因为C对A来说非常重要,所以A会想要把这些矛盾厘清了,好让爱和信任重新在他们之间流动。
很奇特的一点就是,当A对着B述说他的感受和他想说的话时,B很自然而然地会契入到C的感觉当中(也就是B扮演的角色)。所以当A问B:听到我这样说,你有什么要回应的呢?通常B会说出一些不可思议巧合的话,不但有意义,而且非常切合A和C两人之间的状况。
附体?上身?角色扮演?刚开始的时候我也觉得纳闷,哪能这么准啊?!后来转念一想就不足为奇了。因为,当A把B当成C的时候,他投射在B身上的能量是很明显的,而当B全神贯注,一语不发地专心聆听A的时候,他会像一面镜子一样地反射这些能量回去,非常神奇。
和我同组的女孩就说到她和丈夫之间的关系。她一开始说:“我很爱你,很关心你,所以我想跟你沟通下面的事情。”然后她开始述说她知道自己负面情绪很多,常常会不高兴、生气,可是一到这个时候,她的丈夫不但不能安慰她,反而还会攻击她。她觉得两个人之间渐行渐远,没有当初结婚时那么甜蜜了。
在聆听的过程当中,我能感受到这个丈夫的无奈。他的母亲也是一个负面情绪很多的女人,从小他在她身边就看尽了她各种不高兴的脸色,但无能为力去帮助妈妈。对一个小男孩来说,这是非常令人沮丧的事,因为他会觉得是自己不够好,帮不了妈妈,妈妈才会一直不高兴。所以,当他的妻子用同样的脸色对待他的时候,他的反应肯定是退缩、冻结,而且自我感觉非常不良好。小时候那种无助、无能为力、帮不了妈妈的挫折感一股脑地涌上来,在这种情况下,他有什么能力去照顾自己妻子的情绪呢?
在亲密关系当中,这种情况很常见。一方因为不开心,进入了一种受伤的内在小孩的状态,那个当下,他是完全的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为其他人着想的。他只想要有人安慰、接纳他。而另一方的内在小孩也被触动了(就像上面的情形),所以,双方都退化成了受伤的小孩,有什么理性可言?小孩对小孩的战争,肯定是以两败俱伤收场。
我当时也突然涌上一种感觉,与我同组的女孩对我表达爱意的时候,一开始其实一点也不动人。因为她的话语后面(我很爱你)没有丝毫爱的能量。所以我对她说:“我希望你表达爱意的时候,能像你表达负面情绪那么精准就好了。”真的是很讽刺。我们在表达爱意的时候为什么那么困难,表达愤怒和其他负面情绪却那么容易?
我问我自己是否也如此,还好答案是否定的。我和我的爱人与小孩之间,嘴上是不离“爱”这个字的,每次说话,我们都会用“我爱你”作为结尾语。而且我们之间的肢体动作非常多、非常亲密。我想这要感谢我的父亲,他从小视我为掌上明珠,到现在,我已经年过半百,他老人家已经80岁啦,看到我还是要亲要抱,嘴上不离“爱”字。
从小在这样充分表达爱的环境中长大,我想这对我的热情是有非常大影响的。我对自己爱的人从不吝惜表达自己的爱。但是,要是一个孩子在很严格、没有温情、不可以表达情绪的环境中长大的话,他会是如何?他可能就像跟我同组的女孩一样,失去了表达爱的能力,因为小时候当她表达爱的时候,可能被视为需索太多而受到斥责,或是她根本没有表达爱的机会。而在受挫之余,她知道表达爱没啥好处,甚至会有被羞辱的感觉,因此逐渐封闭了自己的心。现在她有了觉知,是否能变成一个比较热情、会表达爱的人呢?这可能要看她的个性和她后天的努力了。
最后,我看到了她脸上孩子般的微笑,我又忍不住对她说(以她丈夫的身份):“你知道吗?你脸上有孩子般的笑容,我好喜欢。你平常可以多笑一点给我看吗?”她惊讶地看着我,说:“是的,我丈夫就非常喜欢我孩子般的笑容。”
整个过程结束,我看到她获益良多。这么简单的一个练习却暴露了一对老夫老妻的陈年旧账,而且让妻子可以看到重修旧好的曙光。吵架需要两个人,但是和好只需要一个人。如果她能改变,我相信她的先生也会改变,当初促使他们相爱的那股能量又会重新流动起来。
说到聆听的艺术,忽然想起我最近读到的一首诗,写下来与所有走在灵性道路上的朋友共勉。
我想做的,只是,深深地聆听,
聆听生命的哀愁与美丽……
然后,在感动里面找到宝藏……
当我面对你时,
是,在一种放松、安静、准备好的状态下,
温柔又精准地“接收”你发出的信息,
像一条柔软的羊毛毯子,
可以安稳地包裹着,你的伤与痛,
并,带着虔诚的祝福、尊敬,
与你同“在”……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