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色评孔门贤人

文/刘伟

青年公益人、培训师、2010年上海世博会优秀志愿者、古汉语文学爱好者

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公元前551年10月),孔丘出生,取字仲尼。在孔丘3岁时,父亲去世。孔丘和母亲被正室妻子驱赶,到了曲阜,过着清贫的生活。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可怜的孩子,日后会成为影响这个国家几千年,乃至影响全世界的伟大人物,他的学生和后世,尊称他为“孔子”。

在孔子的一生中,收过三千余名弟子,其中学有所成的被称为七十二贤人。他们同吃、同游,在生活中交流学问,互相学习,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把他们生活和教学中的言行记录下来,整理成书,取名“论语”。

本文从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人中选取了四种性格的代表。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格,他们追求的价值,他们的最终成就和归宿值得我们细细体味。正是这些个性鲜活的学生,与孔子一起建立和完善了影响世界的“儒家思想”。也许,在孔子成就这些学生的同时,这些学生也丰富了孔子的学说理念,成就了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儒家思想。

【红色性格:子路】

●个性特点:善良富有爱心,敬爱长辈,年少时性格刚强,容易冒犯人。跟随孔子后,虚心学习,但依然性情急躁,行事直爽。

●主要成就:子路在政事上成就突出,先后任卫国蒲邑大夫、季氏家宰、孔悝家宰,在“孔门十哲”中是“政事科”代表人物。

中国《二十四孝》故事中,提到一位少年,家中很穷,常年靠吃粗粮野菜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于是,年幼的他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满足了双亲的心愿。这位少年叫仲由,字子路。

子路内心善良,性格刚强直爽。年轻时到处耍威风,曾经瞧不起柔弱的孔子,多次冒犯他。为此,孔子设计出少许礼乐仪式慢慢加以引导,后来,子路穿着儒服,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成为孔子的学生。

在所有学生中,子路是追随孔子时间最久的,也是和孔子关系最亲密的。子路比孔子小九岁,争强好斗,却有着一副热心肠。在孔子身边,他不仅是学生,同时还扮演护卫、驾车人甚至助教的角色。

孔子常常会和学生谈起人生志向,每次只要子路在场,总是抢着回答。

有一次,子路和颜回一起陪伴孔子,孔子说:“说说你们的志向吧。”子路抢着回答,他说:“我想有马拉的车乘,有好衣服穿,我会拿出来和朋友分享,就算弄坏了也不遗憾。”

又有一次,子路和另外三个同学一起侍奉孔子,被问到每个人想做什么,子路更是连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其他国家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这样的国家如果让我治理,等不到三年工夫,就可以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完轻蔑地一笑。

孔子一直觉得,子路在自我修炼上非常积极,态度非常好,但始终没能掌握精髓,原话是“由也升堂也,未入于室也”。在人生志向这件事上,也是如此。首先不说志向本身是什么,子路性格相对来说比较主动,爱抢风头,在性格色彩体系中是典型的红色性格。但是按照儒家思想的要求,君子应该做到“温良恭俭让”,这可难倒子路了。

两次谈到志向,在有其他同学在场的情况下,子路都是抢先回答的。而在回答的内容上,第一次说希望乘豪车穿好衣,然后和朋友共享,第二次说能把一个不堪的小国治理好。两次都是很美好的愿望,但总是不低调。

说起子路与“温良恭俭让”的认知不和,就不得不说另一件事儿:

孔子说:“要是铜鞮的伯华没死,天下可能已经安定了。”子路听到,立马凑过来问:“伯华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您给我说说吧。”孔子说:“他年轻时,聪敏而好学;壮年时,勇敢而不屈服;老年时,把仁义当作自己的行为准则,并且待人谦恭。”

子路听完反而很困惑,说:“年轻时聪敏好学和壮年时勇敢不屈服,我都很钦佩,但是年老的时候为什么要谦恭呢?”

对于红色性格而言,内在最大的需求便是被关注和认可,而儒家追求的道德准则是谦让低调。对于子路而言,确实是个难题。

但无论如何,在子路身上,有很多他特有的美好品质。《论语》中有记载,说子路“无宿诺”,只要是他答应别人的事,从来不会拖延。孔子更是评价他“片言可以折狱”,意思是说只凭子路一个人的证词,就可以判案了,这背后是子路从不撒谎的品质基础。

出于红色性格天生对美好价值观的向往和追求,而子路又很好地保持着这份本真,加上在所有学生中他和孔子关系最近,所以常常会在孔子做出错误决策时站出来指正。

曾经有一次,孔子想要去卫国谋官,但是当时卫灵公特别宠爱一个夫人叫南子,要想得到重用必须要走南子的后门。可是南子是个有坏名声的女人,孔子权衡之后还是决定去拜访她。子路知道了,非常生气,直接去找孔子对质,并说他这是“失节”的行为。最后孔子实在没办法,只能对天发誓,说自己完全是为了推行政治抱负不得已才这样的。

子路后来做了鲁国的季世宰,又做了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在他63岁那年,遇到卫国内乱,他为了救援孔悝与敌人战斗。混战中缨冠被击断,他想到孔子“君子虽死而冠不免”的教导,重结缨带时被敌人砍死。他的死,对时年72岁的孔子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蓝色性格:商瞿】

●个性特点:行事低调,不爱出风头,善于搜集和分析细节,处理事情细致,答应别人的事能严格执行。

●主要成就:商瞿善于研究,在《易》的研究和传播上有巨大贡献,其造诣甚至超过“孔门十哲”中“文学科”代表人物子夏,是孔门传道者之一。

在孔子的学生中,有一位叫商瞿的,性格与子路就完全不同。他行事低调,会思前想后,善于搜集和分析材料。商瞿在《易》的学习上成就非常高,甚至超过了孔子。

据说有一次,商瞿和同学出游,出发的时候天气晴朗,商瞿却要求大家带伞。大伙儿很诧异,但因为对商瞿很了解,就按他说的做了。果然到了中午,天气突变,雷雨说来就来,幸亏都带了伞,才免于被雨淋。

后来大家问商瞿为什么早上就知道会下雨,商瞿说:“《诗经》里说‘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我昨晚观星象,看见月亮停在毕星上,所以知道会有雨。”

另有一次,有人家丢了一只鸡,跑来找商瞿占卜。商瞿问明了丢鸡的时间和鸡舍周围的环境,告诉丢鸡人:“去东边邻居家的马厩看看,或许会有线索。”丢鸡人到了东邻的废马厩,一进门就看见一撮带血的鸡毛,再往里看,驴槽下正盘着一条大蛇。大蛇见人来,蜿蜒着逃进了角落的草堆,可以看见它的肚子鼓鼓囊囊的,很显然鸡是被这条蛇偷吃了。

《易》本身就是需要极强推理能力的,而商瞿在这方面的成就尤为卓越。更重要的是,两个案例中,他都表现得惊人地淡定。试想,如果是子路看到“月离于毕”必然会大肆传播,以获得更多的赞许。

在“雨伞事件”中,商瞿只是提醒同学带好雨具,直到被问起缘由,才娓娓道来,有理有据。邻居找他推算丢鸡的事,他通过了解丢鸡的时间和环境进行推断,却没把话说满,只是给了一个方向,让人自己去查看。

商瞿在《易》的研究上很有成就,孔子为了研究《易》理,也常常找商瞿帮忙。

有一次凌晨,商瞿来到孔子的书房,看到孔子趴在矮桌上枕着胳膊睡着了,旁边摆着《易》书的竹简,桌上的菜油灯闪着莹莹的黄光。

商瞿怕惊动老师,就蹑手蹑脚地拿起竹简,在一旁轻轻地翻阅。一边翻阅,一边斜眼观察老师。

大约过了半个时辰,孔子听到商瞿翻阅竹简的声音醒来,见他这么早就来做学问,心中无比欣慰。

商瞿见孔子醒了,转身将葛巾清洗好,递给孔子擦擦脸,并且心疼地说:“夫子又一夜没睡吗?”

孔子微笑着说:“你怎么知道的?”

商瞿慢慢说道:“是这本《易》简告诉我的。”

孔子吃了一惊,问道:“这话怎么说?”

商瞿说:“昨天我走的时候,这卷竹简的线断了四处,今天早上来,又多了一处,岂不是夫子又翻了一夜吗?”

夫子听完哈哈大笑,对商瞿说:“瞿啊,你的心像头发丝一样细,又懂得《易》,难怪占卜能像神一样灵验了。”

这几件事的真实性都有待考究,但如果这些都是真的,那么商瞿的蓝色性格就尽显纸上了。

他如此细心,甚至可以说是谨慎。

他凌晨就来孔子的书房,来了以后还等了孔子半个时辰,可见他是提前来的。但是他提前来了,看到孔子在睡觉,并没有打扰他,只是自己翻看简书。从简书绳子断掉的情况能判断出孔子翻了一夜,这种细致足以让其他性格的人惊叹。

商瞿在《易》的研究上成就尤为突出,也因为他,《易》学得以流传,他的第八代传人杨向就是因为懂得《易》学,在汉武帝时官至中大夫。

【黄色性格:宰我】

●个性特点:个性独特,难受外界影响,能言善辩,对于自己认为对的观点会说服别人认可。

●主要成就:宰我作为“孔门十哲”中“言语科”代表人物,善于辩论,但由于与孔子意见不合很早就离开孔门,史料对他的记载极为有限。

在孔子三千弟子中,唯有子路敢直接指出孔子行为上的不对,而敢于挑战儒家思想正确性的,恐怕只有宰我了。

儒家思想特别注重“孝”,“孝悌”是一切“仁”的基础,而在“孝”的系统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即在父母去世后,子女要为父母守孝三年,也就是所谓的“三年之丧”。

宰我是所有学生中唯一对“三年之丧”提出质疑的人。

宰我说:“父母已经去世,如果为此守孝三年,而不去研习礼乐,礼乐会崩坏的。在我看来,守孝一年,等到新稻子成熟,桑麻被生产出来,应该就足够了。”

孔子听完很诧异,说:“如果父母去世一年,你就吃新米做的饭,穿新衣服,你能安心吗?”

宰我回答:“我安心啊。”

孔子说:“你如果能安心的话,那你就这么做吧。但是作为君子,在父母的孝期内,即使吃到美食也不会觉得味道好,听到好音乐心情也不会愉悦,住在好房子里心里会不舒服。你现在既然通通不会,那你就按你的去做吧。”

宰我于是满意地离开了,孔子对留下来的人说:“完了,完了,宰我这个人太不仁了。父母生下我们,需要三年才能让我们离开他们的怀抱,因此所有人都会在父母去世后守孝三年来报恩,难道宰我没有受过父母三年之恩吗?”

这件事被记载在《论语·阳货》中,因为这件事,宰我被烙上了“不仁”的烙印。然而孔子不了解性格,他不明白为什么宰我能够只守一年孝却“心安”。

事实上,宰我的性格中有很强的黄色部分,在他的内在动机里关注目标的部分远超过孔子。所以,孔子为了满足情感上“安”的需求,不惜暂时放弃礼乐;宰我则不同,在他看来,如果守孝并不能改变什么,却又毁了礼乐,那就没有意义。

如果孔子能理解不同性格的差异,或许宰我就不用被扣上那么重的帽子了。

《论语·公治长》记载,一次宰我白天睡觉,被孔子看见,于是说:“唉,真是朽败的木头没办法雕刻,粪土垒的墙没办法粉刷啊。像宰我这样的,还有什么好批评教育的呢。”又说:“以前我看人,都是听他的话就相信他的为人,现在看来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才行,是宰我让我改变了这个准则。”

据说此事以后,宰我离开了孔门,再也没有其他资料记载过他之后的故事了。

黄色性格所追求的成就与目标,与传统儒家思想并不完全相合,因而也无法发挥他天性中的优势。

这也许是宰我离开的真正原因吧。

【绿色性格:颜回】

●个性特点:个性平和,不与人争,一生追随孔子,没做过官,对生活质量没有过多要求,个人行为和思想很少受外界环境影响。

●主要成就:颜回位列“孔门十哲”中“德行科”之首,是几千年来儒家思想追捧的德行修为的圣人。

说起宰我,就不得不说说颜回,这两位是性格完全对立的人。宰我是一位特别有主见和坚持自己观点的人,当他觉得孔子说的观点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时,他就会提出来。而颜回则是那种规避一切冲突,极其追求人际关系和谐的人。

每次聊天,如果还有其他学生在场,颜回总是让别人先说。比如当老师问到人生志向时,颜回只是在子路答完之后,慢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愿无伐善,无施劳。”意思是:“我就想没人管我,我做好了也不自夸,苦点累点也不抱怨。”

颜回想要“无伐善,无施劳”可不只是说说而已,他也确实这么做了。颜回一生没有做官,至死追随孔子做学问,生活非常清贫,却从来不抱怨。

孔子甚至评价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是说,颜回太有修养了,住在简陋破旧的巷子里,只有一个竹筒子用来吃饭,用破瓜瓢喝水。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肯定都忧愁死了,颜回却不改变他的追求,颜回真是太有修养了。

孔子特别指出颜回即使物质生活再差,也“不改其乐”,认为这是一种优秀的品行。然而孔子不了解的是,颜回只不过是确确实实不在乎物质上的满足,而不是在“追求”。

这种不理解同样源于性格的不同,就像孔子不理解宰我为什么可以“心安”一样。红色性格的孔子,在潜意识中有很强的欲望,但是在价值观上又希望能做一个脱离物质束缚的人。所以,颜回“愿无伐善,无施劳”的所谓追求,特别能得到孔子的认可。对于孔子来说,要达到这一点,首先要克服内在的“欲望”。

颜回则不同,绿色性格为主的他本身就没有欲望,他只是希望能够稳定,不要有冲突就好。

至于这种稳定到底是“箪食瓢饮”还是“锦衣玉食”,都无所谓,只要你别来管我就好。

在政治抱负方面,颜回也是向往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红色向往歌舞升平,黄色追求繁荣昌盛,蓝色希望稳定有序,唯绿色性格只愿无为而治。更重要的是,在操作上,绿色性格根本不治,不论别人怎样,我先“无为”,啥也不去折腾就是了。

所以,颜回一生没有做官,追随孔子一生,39岁去世时,孔子悲痛欲绝。

因为颜回在德行上的出色表现,后世尊其为“复圣”,与孔子齐名。

孔子,穷其一生追求“仁”,一生颠簸,半世漂泊。最终为民族留下不朽的财富,修编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创立了儒家学派。尤其在教育上,作为创立私学的第一人,他“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树立了教育的典范。孔门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对后世之影响,不知当时孔子有没有预知。

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再也没醒来。但他的思想,永远地流传下来,随着时间的沉淀,越发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