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代,我只相信一见钟情,我以为其他种类的恋情都是经过妥协的结果,可能过于功利。或许因此,我谈过许多起初美好、最后近乎悲剧的恋爱。
因为不知道爱情到底是什么,盲目摸索,感觉应该更像“疫情”,是以灾难程度大小来感受强度的,有一种说法是“失去之后才知道爱得多深”,但我深以为却是“在一起之后才知道分开比较好”。
气质、长相、身材、打扮或者某种难以描述的“整体氛围”,就是这样打中你的心了,你觉得再也无法忍受见不到他,你盼望因为与他靠近,他所有美善、魅力就都属于你,你想象与这样的人共度晨昏,进一步说话、亲密,甚至,一起生活,白头偕老。奇怪啊!不管几岁,即使是少年少女,在一见钟情时,也都会产生“此生非你不可”的贸然念头,而这些更教人确定爱的神秘,爱的不可解释,以及爱的“模糊形状”。
面对“那个人”,我们总是太急切了,深怕一旦错过就此永远错过,或者也不知道怕什么,那种不能自制、为某人神魂颠倒,那近乎飞蛾扑火的种种行为,都让你感到爱意充满,行动力满分,爱情就这样来了,你没多问、多想,能在一起就好。
无论多么强烈的一见钟情,进入爱情之后,就是二见,三见,常见,你看见他,他看见你,你们关系日益频繁,深入,你惊讶于“这是我当初爱上的人吗?”或者“他为什么越来越美好,让我越陷越深?”我就曾经在某段恋情里,几乎第一个星期就想要分手,简直大梦初醒。我后悔于为什么不认识深一点再交往,但我们已经写了好多好多信了啊,我好像也已经知道他的这些那些过往,这个那个疾病,他为我描述过之前的疯狂、悲伤、痛苦,然而,交往前那些只是“故事”,交往后,那些曾经疯狂的举措,变成了我的“生活现实”,我只想逃。
确实,观察再久,有许多事不在恋爱的时候是无法发现的,不只是那些“日常生活细节”或“人格特质”,而是在面对与人“亲密”“冷淡”,面临“选择”“失望”“挫折”时的反应,我们会对最亲密的人毫无保留地展现,甚至,我们会对他进行“感情勒索”,甚至召唤、引发自己内心也不知悉的“黑暗”与“狂暴”。
一见钟情的危险在于,使人轻易地构想一种隐恶扬善的“爱情”,将恋人的优点放大到极限,以至于交往时失落更深,造成纷争,或陷入自己也无法解脱的困境,甚至把生命都困住了。虽然这些过程是学习爱、学习理解人、学习面对人生并非如想象中般一帆风顺的体验,但初试爱情滋味的人,或者始终带着少女心恋爱的人,往往因此承受超过预期的伤害,甚至失去勇气无法再进入爱情。
我们可以做的,并不是关掉一见钟情的机制(如果有这种装置的话),而是,从这使我们一见钟情的对象(有时是一种类型,你总是爱上某种类型的人,谈着剧情相似、结局相同的恋爱,而只悲叹自己命运不佳,遇人不淑),反过来认识自己,辨明自己心中的恐惧、失落、遗憾与追求,在与这个看似“命定的对象”互动的过程里,尝试修补自己,进而可以不需要透过特定的符码、特征,来寻求爱情。不再企图透过爱情“立即”地使自己完整,或得救。
无论是日久生情也好,一见钟情也罢,那些没有美好结局的爱依然贵重,重点在于整个过程我们到底经历了什么,学习了什么,倘若我们知道,这世上没有一个人是设计好来“符合我的需求”“使我一定幸福”的,我们体验各种爱的“开始”,那最神秘、最不可捉摸、最令人激动的时刻,但心里知道,即使如此,自己的人生依然需要自己背负,这段爱情未必会以美好结局收尾(谁知道结局到底在哪?),理解爱情的无常,不让一次爱情的结果打碎自己。
我曾经期待着这世上有某个人如此美好,足以使我的人生也变得美好壮阔,曾经,有人紧抓着我不放,或者我不顾一切去追不属于我的爱情,最后两败俱伤,身心破裂。经历过许多次精疲力竭的爱情,我慢慢知道,无论遭遇再美的人,人无法透过占有来使自己成长,真正可以使人生变得更好的人,不是他人无尽的爱,而是自己的成长,而我更期盼自己从等待拯救、期盼奇迹以恋人的形象出现的人,转变为可以带给他人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