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因为买晚餐的小事跟阿早吵了起来,是近年来平静生活里难得的争吵。
等我恢复理智时,只觉得自己的内心戏演得太厉害,都不知演到哪一出了,弄得身体不适的阿早还要费心跟我讲道理,反复解释疲惫不堪。前因后果要是说给大家听,朋友们肯定也要觉得是我胡闹。
恋人之间的阴错阳差,有时显现的并不只是谁对谁错,谁无理,谁任性,更多时候我们会在自己看似迷途的言语举措里,发现自己的盲点,甚至是旧伤,看见自己费心隐藏的缺陷,以及走不出的迷障。
我个人的问题,一直都是在于“无法表达自己的意见”。只要身处关系中,越是亲密的关系,越是在乎对方,就越变得怯懦,看起来好像谁欺负了我似的,可是我心知肚明,因为害怕冲突,因为总想当好人,因为不愿意被对方发现自己的某些想法,有时我说话总是迂回,尤其是需要做决定的事,比如去哪吃饭、吃些什么,只要是关于两个人的决定,我总是说:“你决定就好”,想要当一个好相处的人,希望让对方快乐,或许也还有其他缘故,表面上唯唯诺诺,内心却有隐忍与委屈,对亲密关系是一大伤害。
话说从头,我们总会从自己的成长背景里找原因,父亲太凶,母亲习惯看父亲脸色。这种说法四十岁之前还管用,可我已经四十五岁,还拿原生家庭、童年的事来当理由,“我又不是你爸爸”“我也不是你妈妈”“恋人关系不是亲子关系”,更加惹人生气。即使我们都知道,我们最新学习亲密关系都是从与父母的关系而来的,从小建立的“权力关系”与“应对方式”一旦没有清楚地意识,就很难拔除,反而容易复制到恋人关系里。
年轻时做过一些叛逆的事,看来离经叛道、颇有主见似的,但那都是我个人的部分,只要涉及亲密的人,无论家人、朋友、恋人,那个叛逆或有主见的我马上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我自己也无法掌握与理解的“烂好人”。所谓烂好人不一定都做对的事,为了使场面好看,为了避免冲突、纷争,甚至为了不让对方难堪、生气或一大堆我自己也不解的缘由,总之,我把自己隐藏起来了,但那个被隐藏的我,时常回过头来咬我一口,于是,在不该叛逆的时候我才叛逆,我的主见只能发作在“变心”“外遇”“分手”之上,弄得无法挽回。
我这种个性,也使得恋人经常无法正确理解我,甚至用错误的方式对待我,日复一日,造成彼此的隔阂,甚至我的逃避、转向,最后只得投奔他人怀抱。
但跟阿早的关系里,我不想重蹈覆辙。我必须努力改变过去的习气。
老师常说,要“爱之以德”,这句话看来抽象,也是我一直最难理解的,但是放在任何问题上都适用,首先要将自己与恋人都视为“成熟独立的个体”,彼此间追求的是“自由”“自主”的关系,既是成熟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我们要做的就是不给对方错觉,也不制造“感情勒索”“控制”,不以“我这样那样都是为你好”为借口,也不要预设立场,真正为对方好的做法,是做出不让对方有幻觉、幻想,不使他变得依赖(工具人与公主病是最好的例子),不以过度地讨好、委曲求全陷人于不义,也不以“万事服从”“什么都为你着想”来诱惑他人,这些容易制造对方误解、造成依赖,甚至形成控制的举措,都是看似好意,实则对关系有伤的。唯有将对方视为成熟独立的个体,自己也才有机会表达成熟与独立,才有可能进而发展成对等、独立、自由的关系。爱之以德是,做对彼此好的事,增进理解绝对是比制造误解更好的决定。别低估了对方的智慧与能力,也别错估自己,只有正确地表达,才能达到正确地相互沟通,那些刻意为之的“随和”“什么都好”“都听你的”,看似为他人好,实则是自己逃避负起责任。也躲避面对沟通。
说来有理,做起来却困难。
该怎么正确表达所思所想?该如何不将对方看作“过去经验里某某人的再现”,如何能好好面对“反对”“挫折”“拒绝”“失望”,如何在自私与自我之间找到一种合宜的表达,在做决定的时候,如何厘清轻重缓急,如何适切表达自己的需要,学习与最亲近的人协调、折冲,并且无论最后决定是什么,都不因此伤感情。我常想,像我这样怕冲突的人,可能是因为好胜、自尊心太强,看似唯唯诺诺,却是最没办法接受拒绝,也不懂得退让的(因为自尊心强反照的是自信不足,非常容易恼羞成怒);当双方进入“讨论”时,往往一下子爆冲,反而说出自我中心、甚至无理的话,因为没有好好学习如何沟通,如何表达自己,如何理解他人,只在内心戏里自以为地“为他人着想”,不但是怯懦,更是一种摆明了不想沟通(也不会沟通)的态度。“我什么都让你”,实则是以退为进,以为这样对方也会替你着想,只要发现对方没这么做,反而容易失望与发怒。
有时我们看见的恋人,竟不是眼前人,而是我们心上出现的幻影,这幻影由幻觉所生,而幻觉来自过往的经验反射、由自己内心的欲望与恐惧倒影,可能已经与本人相差甚远,正如我们说出口的话语,经过包装、美化、柔化,经过这样那样的“变形”,也已经难以表达我们正确的意思。恋人之所以需要大量的时间,长期、长久地相处,就是为了可以靠着更多的时间累积,有机会穿透“过往”的余毒,真正传达彼此的心意,那不仅是“爱”“喜欢”“迷恋”,而更多时刻,是透过互动、相处、对待,看见自己的恐惧、欲望、忧虑、迷惘有机会突破这些情绪的障碍、过往的阴影,进一步有能力去理解对方,达到真诚的互动。
分析起来我总觉得自己都懂,但这是独处的时候,没有他人的反应当镜子,我还看不见自己的问题,我只能期盼透过一次次的争吵,真正听懂阿早所说的,可以分辨什么是意见的传达,什么是辩论,什么是讨论,什么是反对,什么是拒绝,什么是沟通;他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我想要什么,怎么做,怎么表达。
而无论横陈于我们之间的是什么,都相信这背后有善意,这份善意绝不是要我隐忍自己,不是要我曲意奉承,百般讨好,而造成自己的委屈,这些都是没必要的,我们之间经过几年相处,早就该理解对方,但我有时理解,有时不解,并非因为他没有表达清楚,而是因为我还不够信任,不够自信,我还会被心中的噪音干扰。
内心戏并非都是不好的,有时,它是我们的良伴,可以在独处时作为自己的反省、慎思以及情绪的缓冲,然而内心戏只宜在独处时上演(用在创作上也很好),回到两人相处,无论是何种亲密关系,最好把内心戏关掉,也让内心的噪音止息,恋人本身就是我们要倾听、聆听并且设法听懂的,更何况我们还得听懂自己,然后说出真正想说的话。
恋人之间所有的沟通都不会白费,但我们必须有勇气承接、面对、理解、厘清,即便是看来像是争吵的话语,用正确的方式聆听,也是有助于相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