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法则:站在对方立场才能更好地理解他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假如你自己不想做某件事,就不要强行让别人去做。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人,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只顾及个人利益和自身的感受,却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只有站在他人的立场看问题,设身处地去了解他人的观点,才能在交际方面获得成功。每个人都应该经常问自己一句:“假如我是他,我会怎么做呢?”如果能这样想,就能让自己节省很多时间,少去很多烦恼。愚蠢的人经常会千方百计地寻找他人的错误,聪明的人则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努力去了解对方,因为只有理解他的行为,才能谅解他。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和人之间之所以发生冲突,彼此闹不愉快,是因为没有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假如你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多替他人考虑,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烦恼了。能容纳异己的存在,才可以成就伟大的自己。一般情况下,许多人都无法容忍别人,习惯把那些有不同意见的人看成自己的敌人。

古以色列的所罗门王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明主,听说他还是一位有些神力的传奇君主。在民间,有一个关于他的故事广为人知。

有一次,所罗门王正在工作,突然闯进来一对老夫妇。老翁提出准许他们离婚的请求,所罗门王问:“请告诉我你为什么坚持离婚?”老翁说出的理由很充足,好像让人无法反驳。于是,所罗门王点头同意了,对他说:“没错,你的话很对,你们的确应该离婚。”

所罗门王的话刚说完,老妇人就不满意地说:“不行,我绝对不会允许他离婚的。”所罗门王问她为什么,她的理由也很充足,甚至比老翁的理由更多。所罗门王点了点头,对她说:“没错,你说得很对,你们的确不该离婚。”

此时,所罗门王身边的大臣听不下去了,对所罗门王说:“您不能这样断案,这样断案怎么能让他们心服口服呢?该离婚就是该离婚,不该离婚就是不该离婚,不能两个人说得都对。”所罗门王回答说:“没错,你说得也很对,我的确不应该这样断案。”

后来,所罗门王成为西方世界智慧的象征,每次在断案时,所罗门王都仔细倾听,然后把自己想象成对方。因此,他能够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换位思考。

这个案例让我们明白了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是多么重要。换位思考,也就是把自己想象成别人,以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抛开自身利益,尽可能满足别人的利益。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利益是相互关联的,你考虑他人的利益,他人也会考虑你的利益。

哈佛大学商学院院长陶海姆曾经说:“每当我和别人会面前,我都不会在意在他门外走廊里来回走上几个小时。在这段时间内,我更愿意想一下他会怎样回答我的问题。有了这种准备后,我会十分自信地走进他的办公室。”

想要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就要跳出自己的圈子,从别人的视角观察事物。这就像优秀的篮球运动员,与队友合作时,他们往往有全场意识,知道队友都在什么地方,也知道每个人需要做什么。

戴尔·卡耐基讲过一个故事,内容是他和自己侄女的一些经历。几年前,他的侄女约瑟芬·卡耐基离开老家,开始担任卡耐基的秘书。当时,她只有19岁,严重缺乏做事情的经验。可是不久后,她却成了一名出色的秘书。

刚开始工作时,卡耐基发现她身上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很想当面批评她。可是,他很快冷静下来,在心里对自己说:“卡耐基,等一下,你的经验比她丰富得多,那是因为你的年龄比她大得多。她才19岁,怎么可能有你这样的判断力?怎么可能有你这样的冲劲?你19岁时在做什么呢?像她一样犯各种低级错误,愚蠢得可笑。”

站在约瑟芬的立场上考虑后,卡耐基得出一个结论:19岁的约瑟芬比自己19岁时好多了,甚至有些地方让他自愧不如。

自此以后,每当约瑟芬犯了错误,卡耐基都会对她说:“约瑟芬,你犯了一个错误,不过我犯的错误比你严重得多。你没有天生就精通一切的本领,只有通过历练才能获得成功。我年轻时做过很多傻事,相比我年轻的时候,你已经好很多了。”

卡耐基觉得,我们不能盲目地指责他人,而是要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多想一想他们是怎么考虑问题的。和人相处,要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是对他人的尊重。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有帮助他人的想法,可是帮助他人不能只靠好心,还要有一定的生活阅历,以及体谅他人的能力。就算是最基本的安慰,也不能离开技巧。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因为急着帮助他人,把自己的观念和判断强加给他人,却忽略了他人的感受,这样做不仅没有帮助对方,反而令人生厌,错就错在你不懂换位思考。而有些人却可以在很小的时候就懂得为别人考虑,生活中处处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因此处处受人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