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刚入职不久的新员工一直兢兢业业,拼命工作,突然松懈下来后,身边的同事一定觉得他特别矫情,之前的兢兢业业都是在表演给人看,进而对这个人的人品提出质疑。相反,假如这个刚入职不久的新员工开始时懒散,既不遵守纪律,又没什么突出的能力,突然开始遵守公司制度,表现出一定的能力,肯定会赢得大家的夸奖。
有人做了一个实验:让一个人右手举着200克的砝码,同时往他左手上放205克的砝码,这个人感觉不到有什么差别。如果把这个人左手上的砝码调整为206克,他就会感到有些重。假如让他右手举着500克的砝码,实验发现左手上的砝码要达到512克才能感觉到重。也就是说,要加更大的量才能感觉到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贝勃定律”。
贝勃定律讲的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效应,意思是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再给予他什么刺激都将变得微不足道。也就是说,从心理感受的层面来讲,第二次的小刺激被第一次的大刺激冲淡了。举个例子:原先的一盒烟10元,突然涨到100元,你肯定无法接受;原先的房子100万元,突然涨了90元,你会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
一个男孩自幼丧母,是爸爸含辛茹苦地养育他。一次,爸爸得罪了他,他气不过,一怒之下离家出走了。小男孩走了很久,兜里分文没有,可是不争气的肚子开始叫起来。
他来到一家面馆,好心的老板免费给他做了一碗面。顿时,小男孩热泪盈眶,感激地说:“我不认识你,你还对我这么好,可是我爸爸对我这么无情,竟然动手打我。”
面馆老板说:“我只不过请你吃了一碗面,你竟然这么感激我,别忘了你爸爸让你吃了十几年的饭,辛辛苦苦地养育你,你却在恨他。”
听了面馆老板的话,小男孩突然愣住了。片刻后,小男孩对老板说:“没错,爸爸辛辛苦苦地把我养大,我不仅没有感激他,还因为一点儿小事离家出走。”小男孩终于醒悟,转身往家跑去,快到家门口时,他发现爸爸正焦急地四处张望着等他回来。小男孩再也忍不住,眼泪夺眶而出。
我们总是对亲朋好友的关爱习以为常,对陌生人微不足道的帮助却感激不已。其实,之所以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是因为贝勃定律在操控我们的感觉。对于亲朋好友,我们的期望值比较高,即便他们付出的已经很多,我们依然无法满足。对于陌生人,我们原本就没有抱太大希望,所以即使他们的一点儿帮助也能让我们感激不已。理智告诉我们,对于陌生人有限的帮助,我们应该报以适度的感激,而对于亲朋好友无限的帮助,我们应该报以更大的感恩。可是,贝勃定律却让我们身不由己,做出违背理智的行为。
俗话说得好:“好人难做。”你对人百般好,却因为一件错事把之前的一切功劳都葬送了,而坏人却刚好相反,即便他做了几百件坏事,只需要做一件好事就能让你感动。在贝勃定律的操控下,大家会对身边的事物产生错觉,觉得“坏人”比“好人”更好一些。
一位善良的富人建造了一栋很大的房子,为了照顾无家可归的穷人,他特意吩咐设计师把屋檐设计得长长的,遇到雨雪天气时,那些无家可归的人就可以在屋檐下躲避风雪。
房子建成后,许多穷人都躲在屋檐下面,甚至在这里睡觉、洗衣、做饭,每天吵吵闹闹的。那位善良的富人有些不堪其扰,经常和躲在屋檐下的人发生口角。
在一个寒冷的早上,一位躲在屋檐下的流浪汉冻死了,于是所有人都把矛头指向富人,骂他为富不仁,不顾穷人的死活。
在一个狂风大作的秋天,富人家的房子由于屋檐太长,竟然被大风掀了顶,而周围的房子都平安无事。于是,大家纷纷议论:“真是恶有恶报啊,老天终于开眼了,把他家的屋顶都给掀了。”
富人听了这些话很伤心,重修屋檐时,他要求工匠把屋檐修得像邻居们的一样短,把节省下来的钱全部捐给慈善机构,又特意在房子旁边盖了一间小房子。虽然这间小房子能庇护的人远没有以前多,却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因为这间小房子四面都有墙,是栋真正意义上的房子。
几年后,富人的名声在当地广为人知,原因是他为穷人修建了一间四面都有墙的小房子。可是,只有富人知道,这间小房子远不如以前的屋檐帮助的人多。
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人都有一种逐渐适应的机制,假如你对别人一直全心全意的话,就会觉得自己活得特别累。如果你选择中途放弃,那么你在乎的人就会抱怨说你已经不在乎他了。许多有头脑的人都懂得如何利用贝勃定律,让这种定律为自己减轻做事的阻力。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把握尺度,对朋友、家人、恋人都不可好到极限,更不能付出自己的全部,否则就无法付出更多。如此一来,你在意的人将觉得你对他们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对你就会冷淡。因此,与人交际时,应做到对人七分好,保留最后三分。
明白了贝勃定律的原理后,我们可以把它应用于人际交往中,同时也可以预防它给我们带来负面作用。我们可以利用贝勃定律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同时也应注意提高警惕,防止他人在贝勃定律的操控下对我们产生更大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