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们倾向于认为自己胸怀宽广,可与来自不同背景不同地方的人友好相处,事实却是,我们最处得来的人,往往是与我们自己相似的人。其实,这些人是我们特意挑出来的。
这就是为什么有小意大利,唐人街和韩国街这些地方的存在了。
但是这不只是种族、肤色、信仰或性取向的问题。还有关那些与我们有着相同价值观、世界观,对事物有着相同看法的人。
我们围绕在这些人左右,并不在意他们长相如何,来自哪里,带着哪儿的口音,或者性取向是什么。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这是一种人类的普遍倾向,植根于我们族群发展的历史中。想象一下自己走在数千年前的荒原之中,与价值观大相径庭的一群人为伴的情景吧。而如果跟你为伴的人愿意与你诉求一致,或许事情就能做成,你就能成功。
我们寻找着一种亲切感,寻找着与我们有相同志向和相同目标的人。此时此地,你就可以发挥这种优势,以期与人迅速熟络、增加别人对你的好感。
要想这种人性本能为你所用,就需要记住以下几点。
挖掘相似的观点,不论积极消极。
有很多对世事漠不关心的人,但总会有一些热门话题,基本上每个人、每家的妈妈都要说上两句。
要与其他(刚相识的)人挖掘相似点,最好讨论这些热门话题,找出对方的观点立场。这样,你就能立马看出你们的相似点在哪儿,然后顺势迅速建立私人关系。
你跟他们有某种共同的爱好或是讨厌的东西吗?他们所说的内容当中,有没有什么你强烈同意或是不同意的?
这就是你们共享的东西,是你们都对之有好感、且赖以联系的东西。记住,这个话题无所谓消极或积极。不要认为话题本身就得积极、健康、政治上正确。只要谈论的是双方真心认可的话题,双方就都会感觉良好,关系也能进一步发展。
共同的厌恶与共同的喜好一样好,且更有趣。
你可曾注意到,当你与一个兴味相投的人谈话时,常会转向一个次级主题,开始讨论你们都讨厌的东西?你们同样都不喜欢一种人或事。
许多人觉得这很消极,而且最好尽量避免,不要搞成负面情绪的吐槽大会。
这实际上是发展关系的良机。诚然,共同爱好是结缘的一种方式,共同的厌恶也是。对某个话题的厌恶其实会引发更强烈的同感。这就是你与谈话对象一致的地方,使你发现你们在同一频道,也让人觉得跟你在一起很有趣。
想想在新兵训练营,有多少人是靠着对共同经历煎熬的厌恶这一唯一的联系,才建立起的深厚友谊?又有多少人是因为对同一个老师、同样的早勤安排的厌恶建立起的友情?
最大化利用默契。
若谈话集中于你们都认可的事物上,而且明显你们对生活中的很多不同话题都有着相似的立场,如此就能产生一种心存默契的感觉。
双方有默契的这种印象,对于建立亲密的分享关系大有作用。
你要记住,这个世界可以是个充满孤寂的地方。人们经常觉得孤独,仿佛没人真正了解自己。你若能让他们明白,此刻你与他们感同身受,他们就会多喜欢你一些。就会更加感觉到“哇,这个人真的懂我”,或者至少觉得,“这个人还算懂我。”
自此就能引出只有你们之间才懂的内部玩笑和暗号。循环往复,渐渐地人们就会不再将你看作一个陌生人,而是一个接近他们的真实的人。你便能立马获得人们的好感、建立与人的联系——正好是你想达到的效果。
如何实践。
想出两个你发自内心厌恶的概念。无论是人,地方,还是事情。越不常见、越具体越好。
现在想象一下,你遇到了一个人,他恰恰跟你一样讨厌同一个不常见的事物!
这个人也去过宾夕法尼亚州,看到过那个十字路口,被隐蔽的“停车”指示牌耍了,最后被同一个乡里乡气、右脸颊上一颗大痣的警察叫停路边......慢着,这颗大痣又让你们两个都想起了摇滚明星埃维斯·普里斯利?
这下跟这个人可有得谈了吧?
这样你就能发现,一些微小的爱憎对人与人的缘分有多么强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