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你好,我爱你,请问你的名字是

“恋爱依附模型”第一课:我真的认识你吗

我去做头发的时候,设计师说我两耳高低不齐,这正是我想听到的。她安慰我说:“人的五官常常不对称。”我倒没有感觉丝毫宽慰,而是一直在思考不对称这个词。

我自问,如果我现在是单身,而且必须忍受初次约会时一切都被拿到放大镜下检视,情况会是怎么样。我能想象:我会坐在餐桌边和对方聊天。不过她每一次看着我,我都完全知道她在想什么“这只耳朵是不是比另一只低一点点?我感不愿意这辈子每天早上醒来,都要歪着头看他的脸才让他看起来对称?”

约会检视

现实中你检视的不只是外表这样肤浅的观察。一般人会在恋爱初期通盘观察,然后根据许多单一事件下一个大致的结论。这种观察的讽刺在于,多数人在短时间内就断定自己已经很了解对方,于是闭上自己观察的双眼。不过影响长期关系最重要的模式在交往初期还不明显,只有时间才能加以解释说明,并准确预测这些模式对未来婚姻与家庭的意义为何。但这些模式经常会隐藏起来,直到你的感情增长到突显出问题点的程度时才会浮现。

以下是波琳的亲身经验。她虽然还没离婚,但她的同事安妮却鼓励波琳和她的新邻居汤姆约会。汤姆刚搬来这个城市,所以波琳好心带他四处认识环境。他很随和、健谈,也很让人信任。波琳和他三个礼拜所分享的事,比和她先生在三年婚姻中的还要多。虽然他常常出差,但只要他在的时候,他们每天都会谈话,时时刻刻都相处在一起。她一听到他的声音就感觉兴奋激动,她认为这是因为有真爱才使她心跳加速。

在一个晴朗的夏日午后,汤姆给波琳一个惊喜,他带她去公园野餐,庆祝他们在一起三个月的纪念日。他们一起度过了完美的一天,最后回到他的公寓,波琳注意到他的桌上放着一封拆开来的信。她知道自己不应该看,不过汤姆在另一个房间,而且好奇心一直驱使她,她惊慌地发现信是他太太写来的。当汤姆走近的时候,她愤怒地把信甩到他面前。他对波琳解释自己其实已经和太太分居了,他没有说的原因是害怕失去她。他求她听他说,一边哭诉自己早就不爱他太太了,一切就象是已经结束了。

虽然波琳想走出那扇门,但感情的依恋却比理智的怀疑来得更强。汤姆恳求得越久,他的话就似乎越可信。波琳对汤姆感觉很抱歉,甚至想到自己也还没离婚就否定他而有些不忍。不管怎么样,她不该在他还没准备好坦白那段过去之前,就读了那封信。一旦扯到感情,是非黑白就常常变成灰色,这不是很奇怪吗?

一年后,波琳来到我的办公室,至今仍纠缠于她与汤姆的三角习题仍让她感到困惑。她一直抱着希望,汤姆很快就会和太太离婚,但这似乎总是一再的延误。另外,她私下怀疑当汤姆真的离婚时,自己会不会和他在一起。汤姆对他太太很冷漠,波琳担心他没有太太当目标后,会用那一面来对待她。当她咨询完我以后,以一针见血的问题总结自己的困惑:“我真的了解这个男人吗?”

开始你可能会以为自己是在了解对方之后才建立感情的,其实感情是在初识过程就开始建立了。几年前在我搭飞机前往内布拉斯加州的途中,一位中年妇女坐在我隔壁,彼此自我介绍后,我问她要去哪里。她解释说,她要去看望自己已成年的子女和他们的家庭。然后她问我的计划,我告诉她我要去讲授一门我设计给康考迪亚大学研究生的课程。她很好奇,所以我接着说那是一门教导恋爱与择偶的课程,名称是“如何避免和混蛋结婚”她大笑着说:“我需要你的时候你在哪里?我结了五次婚!”

用两个小时谈了她的五次婚姻之后,我们抵达目的地。当我们站在走道上准备下飞机,猜猜看她做了什么?她用一个大大的拥抱跟我告别,仿佛我们已经是多年的老朋友。她因为表露自我而感觉与我亲近,一种被了解的感受使她觉得与我产生了关联。

建立各种人际关系的核心动力都隐含在小小的词汇“了解”之内。了解牵涉到越来越认识对方的过程以及与对方的连结,一切都从这种互动中发展出来。“认识”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亲密的同义词。例如,数千前年写下的犹太教《圣经》中,认识指的是肉体的亲密:“亚当认识了夏娃,于是她怀孕了。”

这个词语的历史定义点出,了解一个人是种身心交会的经验。换句话说,两个人互相认识不只是心灵碰撞这么简单,要完全了解一个人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相处,绝无快捷方式。了解是所有其他情感凝聚力要素(信任、依赖、承诺与身体接触)的基础。

若将这个词的意义简化到只剩智力运作,那么就误解了建立恋爱关系的过程。把知道一个人和真正认识这个人的意义加以混淆,因此可能会造成因为知道某人的各种事情,而在短时间内就感觉自己了解这个人。这就是波琳的遭遇。因为她和汤姆聊天很投机,所以她感觉自己完全被了解,也感觉自己很了解他。这种感觉可能非常虚幻,引导你对他人下结论,最后却证明有误(我旅途同伴所了解的我,也可能是个伪装成心理医生的精神病患)。

了解的感觉

一项针对交往与婚姻的广泛性研究指出,二十几岁的单身人士主要奉行两种婚前男女关系:第一种是随“性”,不谈肉体关系之外的承诺,除非双方同意,否则没有任何道义责任;第二种是“恋爱”,意为追求更严肃的爱情,比随意的性需要更多的道德标准。第二种关系期待信任、诚实与单一性伴侣。研究进一步表示,恋爱双方只有在认识深入后才会发生性关系。

第二种关系中有个关键问题尚待理清:“要花多久才能真正互相了解?”大多数受访者都说几个礼拜后就有性行为。有些人说第三次约会前就应该发生。其中有个人说:“如果你等太久,对方会以为你不感兴趣。”由于时下男女交往的发展速度快得不可思议,约会双方对彼此真正认识的定义相当肤浅。这项研究直指加速的关系为何充斥在我们的社会中:我们常常会误解了解一个人的基本交往过程。以为自己了解某人和真正了解某人之间相差甚远。浪漫的恋爱关系常以轰轰烈烈的形式开场。你越过重重人群依然能感到心里如小鹿乱撞般兴奋,你们眼神交会产生了联系,你轻轻碰到对方就像触电一样。但了解一个人所要花的时间是相当漫长的。我再说一次,绝无快捷方式!

了解商数

了解商数即了解一个人的程度,其中三项关键能引领你从感觉认识对方,进而构成真正认识对方的互动经验。这些项目可用数学公式表示:亲密=谈话(互相自我表露)+相处(多样化经验)+时间。虽然这三条线索在了解某人的结构中也许看似明显,但惊人的是很多人忽略了其中的一项或多项。用于五项凝聚动力的整体基本安全区域守则也适用于其中的单项:你从谈话中了解到的和你从交往相处中了解到的这两者之间必须相符。俗话说“少说多做”、“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说到就要做到”。大家普遍认为光说不练会导致印象偏颇,言语必须要和行动搭配。因此要通过开诚布公的态度,再加上在各种场合中相处,才能观察对方的行为,进而真正了解某人。

话留三分好

谈话与相处的时间差异可能会造成两种极端的关系。第一种是太早告诉对方很多内容的倾向。在20世纪60~70年代间,大多的图书着重在沟通这个主题上,其中大部分强调伴侣之间必须要开诚布公。讽刺的是,时下太多情侣把夫妻做得太少的部分做得太多了。在婚姻咨询生涯中,我经常试着帮助已婚伴侣找到多聊一聊的方法,因为他们似乎永远找不到时间进行有意义的对话。相反的,有很多单身人士告诉我,他们和刚开始交往的对象不停进行深入的对话。虽然因特网是认识新对象的好用工具,但对于经营感情却不怎么好用。通过谈话造成危险的亲近感,却没有经过相处测试,网络恋情是感情经不起考验的最大元凶之一。

两年前我收到一封谢莉的电子邮件,她描述和史蒂夫在网络上认识后的恋情发展。通过电子邮件与实时通讯软件联络几个礼拜以后,他们决定开始讲电话。谢莉告诉我她用计算机更容易放下警备,因为没有别人在身旁的压力,她可以自在的写下想法。她形容这就像写日记,差别只在于对方有所响应。

谢莉对自己那么快就吐露这么多心事而感到难以置信,而这么短的时间内他们的关系就发展得颇为顺利。她并不是随便打开心房,但在史蒂夫长篇贴心的响应中,她觉得对方充分了解自己。事实上,他能体会大部分她所写的事情,并将她的遭遇和他的类似经历相比。谢莉信中说,她与史蒂夫的谈话比和她曾认识的所有人进行的都要深入。

他们希望第一次会面很特别,所以他们两人前往拉斯维加斯订了同一家饭店的两个不同房间。他们以为这样会有机会在短时间内从事许多不同活动。然而事情发展却与计划完全相反,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待在饭店里(你意外吗)。当她回家以后,她确信自己找到了灵魂伴侣。她在自己所写过最长的一封邮件中倾诉了爱意。出了什么差错吗?他再也没回过信。

谢莉在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和她的“灵魂伴侣”碰面后没多久就写信给我。她的身心交瘁,问我他怎么可以骗她这么久。她感觉这个自己最信任的男人欺骗她、背叛她。她后悔告诉他那么多关于自己的事,疑心是自己有什么地方让他失去了兴趣。在写给我的信结尾,她痛苦地发誓再也不要让自己那么轻易受伤。

谢莉的故事突显出谈话与相处时间失衡所带来的情感危机。有时候恋情刚发展的时候,你会很想借由自我表露寻求慰藉。发现的过程既刺激又令人振奋。听别人生活中的故事很有趣,仿佛观赏一部扣人心弦的电影,你迫不及待的要看前一集呈现的问题在下一集中如何解答。有人对你的一切感兴趣会特别让你兴奋。然而过度开诚布公经常会带来那种了解的感觉,却没有任何证明显示你确实了解这个你以为非常了解的人。你最后会因为强烈的亲近感觉而往好处设想这个人,进而妄下结论。

伤害可能来自你不知道的部分

第二种极端就是太晚吐露太少的倾向。有些恋爱关系过分着重于两人一起从事的活动,彼此分享交流却不够。你目前可能正处于这种关系,总是很忙,玩得很尽兴,却从来没有讨论过深入的事情。

你可能此刻还不想谈一段认真的感情,因此反而觉得这种恋爱的性质很轻松。你的确对这个人有好感,也因为两人共同之处而感觉契合,所以你以为现在过得开心就好,把认真的事先搁在一旁。

不过要小心。如果你们相处的感觉让你强烈以为自己了解这个人,大幅超越信任、依赖、承诺、身体接触等方面的凝聚力,危险可能随之而来。这种关系也属于加速用情的一种,是谈话与相处失衡的副产品,但偏重于相处时间。在这个极端中,两人许多相处经验的凝聚效果会让人自然以为了解对方。

谈话是怎么一回事

互相表露自我指的是你对过去与现在的生活经验,以及未来的希望更加开放的需求。说话是以他人能够理解的共同语言表现你独特内在的能力,借此能打开心门,让别人接近你的内心想法与感觉,更是结合两颗心的工具。没有语言,你对他人的认识就会十分受限。

人们渴望被了解。婚姻调查中排名第一的抱怨就是感觉不被配偶了解。咨询理论大师卡尔·罗杰斯(CarlRogers)以相信人希望被了解为基础,建构了一整套称为非指导式咨询的治疗方法。他精通如何聆听说话者的真正意思以及解读对方内心感受,而非只是字面意思。他相信人一旦在恋爱中感觉安全,就能够完全打开心房、被了解、被接纳,那么此人的心理与情绪状态自然会改善。他的特色是从不问问题或给建议,只是精准地重述对方所说的话。虽然精神治疗师并未严格遵循罗杰斯的方法,但几乎所有心理卫生工作者都或多或少采纳了他的理解聆听技巧。

不只有进入诊间求助的人才渴望被聆听,这是每个人的心声。这种自我表露的行为会随着时间的发展帮助你加深对交往对象的认识。虽然我们会在第六章更深入探讨沟通技巧,但明白如何拿捏你该奉行与期盼的开放程度,却是营造健康恋情的关键。

信息来源

有两方面的经验可以提供信息来源,并能帮你在与恋爱对象相处时指点迷津:情境与互动的经验。这两方面各自以独特方式协助你了解对方。情境来源的首要重点是一个人在各种情境中应对的方式,而互动来源的首要重点是一个人在交往过程中对待你的方式。

边看边学

借由探索情境领域,你能凭借此人在不同场合的行为进行观察,并构成对此人的了解。许多时候你扮演的是观察者的角色。你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差不多就像从局外人的角度来观察。

很多浪漫的电影情节都是这样:可爱的男孩一直陪在女孩身旁但直到最后才会成为她的选择。两人在跨越友谊之前所处的位置上,很容易就能观察到对方在不同情境中的应对态度,但往往要到最后才能发现彼此之间产生的情愫。

就拿我和我太太雪莉的关系举例好了。起先我观察她和其他人互动。我从这个有利位置得知不少她的个性,我也听别人讨论她,谈到对她的印象以及她待人的方式。这个消息来源构成我对雪莉的第一印象,也让我能够预期到她会对待我的方式。即使在我们开始交往以后,我还是在这个情境领域作许多观察。

我第一次去雪莉家拜访的时候,我注意到她午餐时脸色似乎不太好看。之后,我问她吃饭的时候是不是在烦心什么,她告诉我有时候她父亲咀嚼食物的声音就像指甲刮黑板一样让她受不了。她继续形容:“他的下巴在吃东西的时候好像快要碎掉。我听了很受不了!”

我从不记得我们约会的时候雪莉曾经因为我咀嚼食物而感到不悦。但我们结婚以后,奇怪的是,她对声音的敏感度又回来了。如果有人要问我当时是情境还是互动的信息更能预测我们未来的婚姻,我绝对会回答是雪莉对我的态度(互动)最有可能预测我们的婚姻关系。然而,却是情境信息确切预测出我们用餐时播放背景音乐的习惯。

随着你越来越认识交往对象,对于情境与互动领域之间出现的任何不一致都应该提高警觉。你交往的人可能带给你前所未有的被爱感觉,但却对父母不屑一顾。要小心这个人可能会在你们步入婚姻之后有180度大转变。除非能明确证明对方会有所改变,情境的信息常常比互动范围中的感受有更强大的预测能力。我们会在第七章和第八章进一步检视这个概念。

聆听你的感觉,但不要一味相信

正如先前所说的,互动的消息源于对方在恋爱中对待你的方式。我确信你很熟悉这个信息来源,它是从一个人说话或做事给你的印象而产生。互动的信息是你选择恋爱对象的最有力影响之一。我想你一定看过一些爱情电影,人物一旦陶醉在爱中就会失去理智。当发生在你身上,便会不知道是你拥有感觉还是感觉拥有你。

爱情的感觉是恋爱中直觉与预知的强大来源。你一定曾经对某人很有好感。你无法解释到底为什么,但你不能否认就是非常有好感。不管你观察力敏锐或是盲目,在任一种情况中,恋爱质量转换成婚姻的方式一律遵守着愤世嫉俗但真实的原则。我称之为“恋爱免责条款”,因为它让我想起上网下载程序或订购产品时,计算机屏幕上出现的对话框。你必须勾选“我同意”才能进入下一步。许多人连内容都没读就勾选了同意。你不曾怀疑过自己刚刚是不是捐出了新生儿、退休金或是单边肾脏。同样地,多数人不假思索便匆匆勾选恋爱免责条款。因此,我把它改编成简短的陈述,好让各位能够彻底明白,并测试恋情中接受的信息:好的不一定会持续,坏的通常变得更糟。

这条交往免责声明可以细分成几个进一步澄清与解释的次要点。

第一,你在恋情中被对待的方式与感受通常界定了你和此人婚姻的上限。换句话说,你和某个对象的恋爱经验就是你和此人结婚后最好的情况。恋爱的质量通常就是婚姻关系的潜在基础。如果你婚前的恋爱关系很美好,那么你的婚姻也大有可为。

在超过25年的婚姻中,我一直思索刚开始和雪莉约会时所发展的强烈感觉与紧密友谊。我认为那些感觉不曾离开,只是和其他许多感觉融合了。一份美好恋情中累积的正面经验,会带来更强的凝聚力与更深层的满足感,这种情况下好的确越来越好。我知道我自己很幸运,能够拥有一段至今仍带给我鲜活情绪的感情。期待婚姻一直充满着爱,并不是过度理想化或是不切实际,只要两人同心协力就可能成真。下一章探讨的是速配指数,将仔细检视恋情中来电的感觉扮演何种角色。

如果没什么来电的感觉怎么办?这绝对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有些恋情中吸引力会随着时间而逐渐萌芽——可能是在熟悉对方的过程中,也可能在感情稳定之后。然而,如果你和交往对象之间不来电,你得认真看待这种缺乏火花的情形。

第二,即使恋爱时你的伴侣对你好得不得了,他带给你幸福美满的感觉,但结婚后事情还是有可能会变。我曾接触过许多不幸福的已婚、分居或离婚人士,他们都描述伴侣在结婚不久后某些方面就完全转变的奇怪现象。说来不太公平,但一般恋爱时良好的表现只是婚姻幸福的必要条件,却不是保证。

这种现象常见于男人在婚前交往的行为转变。在我女儿开始交男朋友之前,我过去的印象是女人比较会在新恋情中说一些甜言蜜语。我女儿给我们看某个男孩初次跟她约会后写的纸条。内容是这样:

你是我的天使,各方面都完美无瑕。你风趣、美丽又聪明,在认识你之前,我从来不知道自己可以对一个人有这样的感觉。我等不及明天再见到你。永远的爱。

那个男孩的纸条让我女儿感觉很甜蜜,但第一次约会之后就如此表白,这似乎有点太热情了。之后我读到一篇研究,证实25岁左右的男人比女人更快坠入爱河,他们常在恋爱初期主动倾诉爱意。事实上,研究发现,若恋爱才一开始男人就表现得体贴又善于表情达意,女人很可能会感觉不安。研究人员创造恋爱管理员标签,用来指称恋爱中主动提出两人活动、爱情与贴心话的一方。男性在恋爱初期总是扮演这个角色。

让人忧心的是,研究结果也提出,恋爱管理员的工作一般在情侣准备结婚前就会换人。女性对伴侣的感觉会更为笃定,她们会变得更善于表达与主动。另一方面,她的伴侣会变得更安逸与被动,原因在于他们对伴侣的承诺更加有信心。结果就是到结婚的时候互动情况恰恰相反,使得女性期待落空。

或许你已经观察到了恋情中的问题,然后质疑自己的判断。若是如此,你就是恋爱免责声明第三点的一个例子:坏的通常变得更坏。对绝大多数已婚夫妻来说,这则道理历久弥坚:交往期间的问题会在婚姻中放大。

深度沟通

关键在于你必须确实而全面地认识你的交往对象,并随着恋情滋长进行更深层的沟通。沟通的开放程度可以借由四项互动与情境领域的深度来测量。这些深度由浅至深,多数的话题可延伸、穿透四个层次。随着感情成熟、沟通更加深入,同样的话题会一再被更深入地讨论。举例来说,你刚开始可能只会跟对方稍微提到家庭背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们会分享更多,也会带来更深度的开放心态。

对于不同程度的开放有许多描述方式,以下四点说明这些层面的特色:

1.观察与事实:这种沟通指的是转述目前的事件、提出事实和陈述听说过的事情,这种程度的例子如:“我家里有四个兄弟姐妹”。

2.看法与意见:事实之外再加上说明,例如:“我觉得我们全家都因母亲的去世而深受打击”。

3.感受与情绪:传达更多关于事实与意见的主观、个人与情绪内容,例如:“我在母亲去世以后的三年里,常常独自悲伤”。

4.需求与恋爱响应:最深层的沟通,话语中包含最深层的感觉。两者都是指此时此刻的感受,传达出来的是当时非常私人的情感或你针对此对象的感觉,例如:“虽然我谈到母亲去世还是会感觉孤单,但我也感觉你真的都能体会”。

健康的恋情会在同样的情境或互动主题之间持续循环,但每一次都更有意义、更深入。拿捏吐露的事情及开放的程度,能保护你免于对不真心在乎的人敞开心房。你的开放程度应该与你对此人的观察相对应,但要对那些太快分享太多的人保持戒心。

为关系做些变化

要小心旧习惯。相处经验必须非常多元才能完全认识一个人。出去吃顿饭或是看场电影所透露的信息是有限的。试着尽量多参与不同的活动。如果你交往的模式难以跳脱窠臼,婚姻又会如何?如果可能,也要和彼此的家人密切互动。听对方谈论自己的家庭是一回事,看他们一家人实际相处情形又是另一回事。你应该在交往过程中理清以下关键的问题:

·你们有相同的兴趣吗?

·你们的活泼程度是否相当?

·你们在一起的时候是否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你们如何处理压力、挫折或其他困境?

你们可以一直谈论这些问题。但唯有花时间相处,你才能获得言语所传达不了的信息。

要花多久时间

亲密关系绝对急不得,要真正了解一个人除了投入充裕的时间别无他法。历来许多研究都支持此论点。在认识两年内结婚的夫妻,其离婚比率是交往两年以上的将近两倍。此外,在22岁前结婚的夫妻也比年纪大一点才结婚的人容易离婚。这个理由不只是说明成熟度的问题。人在成家之前必须建立独立自主的能力。当你一离开家就马上进入另一个家庭,很可能会将原生家庭未解决的问题移转至新家庭。就像亲密关系,自主与成熟也需要时间与经验。事实上,在28岁之后初次结婚的人士离婚比率最低。这些配偶可能已经交往很久,发展出强烈的个人自主意识。

这并不是说任何交往两年以内就结婚的人婚姻会不幸福,或是最后会以离婚收场。但我希望强调的是,如果不正视长期多元相处经验与互相自我表露的必要性,你受伤的可能性会升高。若缺乏充分的时间,你对伴侣的认识会非常有限。虽然有些人能正确地填补他们未知的缺口,但绝大多数人会发现对方令人反感或难以接受的特质,这些本来都能用时间来预测或是改变。

三个月原则

不管你是18岁或是80岁,熟悉某人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有些人在恋爱时几乎分享所有的事情、完全信任对方、拥有性生活,甚至谈到结婚,过了三个月左右却骤然梦醒。三个月是个“神奇的数字”。恋爱要到大约三个月以后,深层的模式才会开始显现。以定义而言,模式指的是长时间一再重复的行为。没有时间,就没有模式这种事。因此,永远只活在当下非常不利于你了解未来的伴侣。三个月原则说明了:“许多细微但严重的模式要到三个月以后才会浮现。”

此外,恋爱的新鲜感自然伴随着使人陶醉的吸引力,但通常在第三个月左右会开始消逝。对新恋情感觉较笃定之前,人都会尽量留下好印象,然后才会稍微松懈,表现出不完美之处。这就是为何前三个月很难确定对方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这也是为何这段时间内你必须节制对此人的信任、依赖、承诺以及性关系。

现在与过去的模式最能预测未来。情境与互动领域的不一致提醒你该自问哪边的模式才值得相信。记住这条愤世嫉俗但能救命的守则,它有助于你解读交往中所作的观察,并综合你未来伴侣所散发的各种信息。在过去18年的咨询生涯中,我聆听了很多当事人描述恋情在开始时冲上云霄,但在三个月的时间里迅速告吹。前三个月节制你的凝聚动力,安全指数就会大幅受到保障,同时使你分辨模式的眼光更加敏锐。

交往时的申问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你想第一次约会的时候带这本书去。在点开胃菜之前,你会拿出这本书质问约会对象:“交往时要理清……”一栏内的所有问题。你会说:“我读的这本关于恋爱的书很棒,里面提出一些应该要讨论才能真正认识对方的问题。嗯,我觉得在开胃菜上桌之前,我们可以回答个几项。那么,你知道你爸爸有多爱你妈妈吗?”

要是有那么简单就好了。现实情况中的约会比应征工作的面试复杂得多,更像交友中的一个步骤。许多对象可以给你当下想要的答案,但其实却不是你愿意厮守的人。这就是避免不了用时间来揭晓答案的必要性。当你对潜在伴侣过早下结论,那些结论通常是偏颇的假设性预测与期待(更别说你很可能会有的受伤与幻灭感觉)。时间揭露出模式,提供了在许多场合与交往情境中观察此人的机会,让你能够在开放的沟通与透明度中安全发展恋情。

接下来几章将分别阐述有助于探索与了解伴侣的五项关键领域,这些领域能够准确预测此人未来在婚姻中的表现,我们将从最明显的到最细微的项目依次讨论。恋情发展过程中,你时时刻刻都能发现每个领域的蛛丝马迹,但最明显的领域通常较早发现,而较细微的则隐而不显。虽然情况不总是如此,我不会预设恋情发展只有一种模式,但从明显到细微的安排能提供给多数情侣一盏明灯,有助于提醒各位凡事勿尽信外表。你应该在探索一些比较细微的领域之后才下判断,因为这些会比明显的领域更能有效预测出伴侣的婚姻潜质。

备忘录

·影响长期恋爱关系的模式通常在初期并不显著。

·凝聚力在初识阶段便开始形成。

·亲密=谈话(互相自我表露)+相处(多元化经验)+时间。

·避免太早透露太多或是太晚分享太少等极端。

·特别要注意对方在各种情境中的表现或对待你的方式。

·好的不一定会维持,但坏的通常会更糟。

·开放的四个层次为:观察与事实、看法与意见、经验与情绪、需求与响应。

·亲密关系急不得。

·三个月后,深层的模式才会开始显现.

·时间透露出模式,提供了在许多场合与情境中观察此人的机会,让你能够在开放的沟通中安全发展恋情。